家长成“编外教师”家校共育应摆正位置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
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层关系中,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目的,但各自的职责却并不相同。家庭的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并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而学校、教师的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品质、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而言,作为家校共育的关键主体一方,家长配合学校,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定的教育孩子等工作,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一些学校和老师打着这种名号,给家长摊派过多任务和工作,甚至把家长几乎变成“编外教师”时,家校共育就有些变味了。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及时纠偏。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家长变“编外教师”,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校共育的制度相对比较模糊。目前,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被运用于各地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但在此问题上,到底哪些事情或方面是学校或老师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家长应当协助的,或者哪些是家校商量后确定的,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缺乏起码的指导意见。
其次,老师缺乏必要的管理“惩戒权”。一些学校和老师之所以不愿深度管学生,并不一定都是责任心、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关系相当微妙,老师缺乏必要的、明确的对犯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惩戒权”。让家长参与到更多的教育过程中去,成为最省时省力的管理方法。
再次,家长过分迁就也是一个原因。不少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即便是不太恰当的要求,虽然在心理上不太能接受,但在行动上却往往表现出“坚决支持”的态度,没有一句怨言,更不用提“拒绝过分要求”。久而久之,一些学校和老师将强加于家长的“家校共育”当成是理所当然。深究其原因,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分配不均等老问题作祟,导致家长在老师和学校面前缺乏足够话语权。
要想从根上防止家长成“编外教师”,转变当前学校和家庭职责模糊,老师和家长角色错位的现状,须切实唤回学校和老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责任心。针对不同地区,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家校共育出台明确家校责任和行事边界的指导意见或规定,让家校在教育互动中有准确遵循;通过多种宣传激励方式,唤回教师积极教育的意识和作为;进一步强化平衡教育、透明教育、廉洁教育建设,让家长在家校教育的问题上,能够有正确平衡的心态。总之,只有从多方面综合发力,补足各种短板,防止家长成“编外老师”才能有力有效。□余明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
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层关系中,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目的,但各自的职责却并不相同。家庭的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并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而学校、教师的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品质、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而言,作为家校共育的关键主体一方,家长配合学校,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定的教育孩子等工作,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一些学校和老师打着这种名号,给家长摊派过多任务和工作,甚至把家长几乎变成“编外教师”时,家校共育就有些变味了。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及时纠偏。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家长变“编外教师”,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校共育的制度相对比较模糊。目前,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被运用于各地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但在此问题上,到底哪些事情或方面是学校或老师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家长应当协助的,或者哪些是家校商量后确定的,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缺乏起码的指导意见。
其次,老师缺乏必要的管理“惩戒权”。一些学校和老师之所以不愿深度管学生,并不一定都是责任心、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关系相当微妙,老师缺乏必要的、明确的对犯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惩戒权”。让家长参与到更多的教育过程中去,成为最省时省力的管理方法。
再次,家长过分迁就也是一个原因。不少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即便是不太恰当的要求,虽然在心理上不太能接受,但在行动上却往往表现出“坚决支持”的态度,没有一句怨言,更不用提“拒绝过分要求”。久而久之,一些学校和老师将强加于家长的“家校共育”当成是理所当然。深究其原因,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分配不均等老问题作祟,导致家长在老师和学校面前缺乏足够话语权。
要想从根上防止家长成“编外教师”,转变当前学校和家庭职责模糊,老师和家长角色错位的现状,须切实唤回学校和老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责任心。针对不同地区,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家校共育出台明确家校责任和行事边界的指导意见或规定,让家校在教育互动中有准确遵循;通过多种宣传激励方式,唤回教师积极教育的意识和作为;进一步强化平衡教育、透明教育、廉洁教育建设,让家长在家校教育的问题上,能够有正确平衡的心态。总之,只有从多方面综合发力,补足各种短板,防止家长成“编外老师”才能有力有效。□余明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