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人们称为“胖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此次发射成功,陕西科技力量在其中尤为重要。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 郭文彬 摄)
凤凰涅槃 王者归来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谱写新时代航天传奇
时值岁末,亿万双眼睛聚焦海南文昌。
时针指向了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航天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承载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重新踏上太空征程。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飞行任务是遥二火箭飞行失利后的首次发射,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实施,关系到中国航天的声誉,必须确保圆满成功,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长五遥三,这枚举世关注的中国大火箭,经过两年半时间,迎来了凤凰涅槃、王者归来之旅。
为了长五遥三这一次的浴火回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称简“六院”),这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披坚执锐,愈挫愈勇,挑战自我,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新时代航天传奇。
让氢氧发动机涅槃重生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然而,航天液体动力的研制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把拥有“金牌动力美誉”的液体动力事业推向了风口浪尖。芯一级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出现的故障,使六院火箭发动机研制队伍承受了异常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六院院长刘志让向全院型号战线发出院长责任令,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计划,将长征五号各项工作计划明确到研究室、车间、班组,责任落实到人,要明确重要计划节点及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各单位要建立调度会机制,帮助一线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把时间留给一线人员,确保各项计划按期完成。
要打赢长五遥三发射这场攻坚战,必须要让长五火箭所有的四型发动机动力性能卓越、稳定可靠。而出现故障的火箭芯一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更是首当其冲。
两年多来,研制团队从疑难困惑中理出头绪,重新再战;在挫败与曲折中抬起头来,树立信心;从各方关注与支持中集思广益,汲取力量,分析排除故障树上可能存在的隐患,然后逐一歼灭。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二三季度,六院北京11所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累计加班就达到23000小时。终于排除了隐患,消除了故障,向总体交付了合格的发动机产品。
让液体动力发动机万无一失
实现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完美发射,不仅仅是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六院发动机型号研制战线的共同责任。
因为,在长五遥三火箭上共有30台来自航天六院的四型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18台作为辅助动力的姿控发动机。每一台产品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每一台产品都必须能够绝对放心。
两年多来,六院型号战线重新梳理长征五号遥一研制至今组织开展的质量复查、复核复算和“三再”工作,深入开展设计特性查漏补缺和产品数据成功包络线分析,严抓各级审签把关,严格技术状态管控,提高设计可靠性,保证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作为长五遥三一级火箭助推器的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承担着火箭起飞90%的总推力,它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对于确保长五遥三发射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虽然液氧煤油发动机参与的所有飞行发射任务都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和故障,但由六院11所、7103厂、165所组成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深知一次成功,并不等于次次成功;过去成功,并不等于以后成功;次次成功,并不等于产品成熟。
在院领导和职能机关的统筹安排下,研制团队深入开展以“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三再”工作,给液氧煤油发动机再加一把“放心锁”。
从块头与重量来说,辅助动力系统中的18台姿控发动机,虽然无法与作为主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氢氧发动机相提并论,但它的作用却十分了得。它既要为芯二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可靠启动提供保障,又要为火箭俯仰、偏航和滚转提供动力,还要为卫星入轨提供合适的速度。
六院801所辅助动力系统研制团队自我加压,从产品任务剖面、设计裕度、产品测试覆盖性等六个方面入手,眼睛向内,深刻剖析,查摆问题,先后完成“三再”复查项目29项,发现薄弱环节或可进一步改进内容29项,并点对点逐一采取改进措施,提升了推进剂加注设备可靠性,补充了部分单机极端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对组件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摸底,确保了产品质量。
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
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宽广。六院推出了实现液体动力研制能力和质量可靠性全面提升的“五大工程”。
“五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将使得航天六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百种发动机,实现质量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以此为契机,六院将建成设计优、生产强、试验全、质量稳、管理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液体动力科研生产新体系,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性能更加卓越的飞天动力,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六院党委书记周利民自信地憧憬着未来。(本报记者 王何军)
“胖五”发动机“产房”探秘
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在成功的背后,不仅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潜心攻关,还有众多奋斗在生产一线技能工人的执着坚守与默默付出。
高质量完成8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总装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总装车间液氧煤油装配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征五号发动机的“产房”,而工作在这里的技能工匠们,正是“胖五”发动机的“助产士”。
走进航天六院7103厂总装车间液氧煤油发动机总装厂房,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在忙碌着,这边有人小心翼翼地拧紧螺丝,那边有人专注地锉修导管,近处操作台前有人正认真观察图纸,还有人正仔细核实数据,远处三五人一组配合着吊装转移发动机产品……液氧煤油发动机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液氧煤油发动机装配组,主要负责各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装配、分解再装、试车后配合处理检查、清洗改制等工作,所有交付和参加试验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都出自他们之手。这支“胖五”发动机的“助产士”队伍,从十几年前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在面对各类紧急任务、重要型号、生产难题时,这支年轻的队伍总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挺身而出、攻克难关。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总装,最重要的是把几百根长短不一、材料各异的导管搭接好。如果把火箭发动机比作人体,这些导管管路的作用就相当于血脉,导管装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工作质量。相较于常规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导管还具有强度高、尺寸大、数量多的特点,装配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总装技能工匠运用他们严谨的态度、灵巧的双手、敏锐的双眼,精确地对接每一根导管,精准地拧紧每一颗螺丝,助推长五遥三火箭遨游太空。(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人们称为“胖五”,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工程,作为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此次发射成功,陕西科技力量在其中尤为重要。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 郭文彬 摄)
凤凰涅槃 王者归来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谱写新时代航天传奇
时值岁末,亿万双眼睛聚焦海南文昌。
时针指向了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航天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承载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重新踏上太空征程。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飞行任务是遥二火箭飞行失利后的首次发射,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实施,关系到中国航天的声誉,必须确保圆满成功,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长五遥三,这枚举世关注的中国大火箭,经过两年半时间,迎来了凤凰涅槃、王者归来之旅。
为了长五遥三这一次的浴火回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称简“六院”),这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披坚执锐,愈挫愈勇,挑战自我,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新时代航天传奇。
让氢氧发动机涅槃重生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然而,航天液体动力的研制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把拥有“金牌动力美誉”的液体动力事业推向了风口浪尖。芯一级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出现的故障,使六院火箭发动机研制队伍承受了异常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六院院长刘志让向全院型号战线发出院长责任令,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计划,将长征五号各项工作计划明确到研究室、车间、班组,责任落实到人,要明确重要计划节点及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各单位要建立调度会机制,帮助一线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把时间留给一线人员,确保各项计划按期完成。
要打赢长五遥三发射这场攻坚战,必须要让长五火箭所有的四型发动机动力性能卓越、稳定可靠。而出现故障的火箭芯一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更是首当其冲。
两年多来,研制团队从疑难困惑中理出头绪,重新再战;在挫败与曲折中抬起头来,树立信心;从各方关注与支持中集思广益,汲取力量,分析排除故障树上可能存在的隐患,然后逐一歼灭。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二三季度,六院北京11所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累计加班就达到23000小时。终于排除了隐患,消除了故障,向总体交付了合格的发动机产品。
让液体动力发动机万无一失
实现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完美发射,不仅仅是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六院发动机型号研制战线的共同责任。
因为,在长五遥三火箭上共有30台来自航天六院的四型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18台作为辅助动力的姿控发动机。每一台产品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每一台产品都必须能够绝对放心。
两年多来,六院型号战线重新梳理长征五号遥一研制至今组织开展的质量复查、复核复算和“三再”工作,深入开展设计特性查漏补缺和产品数据成功包络线分析,严抓各级审签把关,严格技术状态管控,提高设计可靠性,保证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作为长五遥三一级火箭助推器的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承担着火箭起飞90%的总推力,它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对于确保长五遥三发射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虽然液氧煤油发动机参与的所有飞行发射任务都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和故障,但由六院11所、7103厂、165所组成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团队,深知一次成功,并不等于次次成功;过去成功,并不等于以后成功;次次成功,并不等于产品成熟。
在院领导和职能机关的统筹安排下,研制团队深入开展以“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三再”工作,给液氧煤油发动机再加一把“放心锁”。
从块头与重量来说,辅助动力系统中的18台姿控发动机,虽然无法与作为主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氢氧发动机相提并论,但它的作用却十分了得。它既要为芯二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可靠启动提供保障,又要为火箭俯仰、偏航和滚转提供动力,还要为卫星入轨提供合适的速度。
六院801所辅助动力系统研制团队自我加压,从产品任务剖面、设计裕度、产品测试覆盖性等六个方面入手,眼睛向内,深刻剖析,查摆问题,先后完成“三再”复查项目29项,发现薄弱环节或可进一步改进内容29项,并点对点逐一采取改进措施,提升了推进剂加注设备可靠性,补充了部分单机极端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对组件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摸底,确保了产品质量。
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
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宽广。六院推出了实现液体动力研制能力和质量可靠性全面提升的“五大工程”。
“五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将使得航天六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百种发动机,实现质量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以此为契机,六院将建成设计优、生产强、试验全、质量稳、管理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液体动力科研生产新体系,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性能更加卓越的飞天动力,让中国航天飞得更高更远。”六院党委书记周利民自信地憧憬着未来。(本报记者 王何军)
“胖五”发动机“产房”探秘
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在成功的背后,不仅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潜心攻关,还有众多奋斗在生产一线技能工人的执着坚守与默默付出。
高质量完成8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总装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总装车间液氧煤油装配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征五号发动机的“产房”,而工作在这里的技能工匠们,正是“胖五”发动机的“助产士”。
走进航天六院7103厂总装车间液氧煤油发动机总装厂房,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在忙碌着,这边有人小心翼翼地拧紧螺丝,那边有人专注地锉修导管,近处操作台前有人正认真观察图纸,还有人正仔细核实数据,远处三五人一组配合着吊装转移发动机产品……液氧煤油发动机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液氧煤油发动机装配组,主要负责各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装配、分解再装、试车后配合处理检查、清洗改制等工作,所有交付和参加试验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都出自他们之手。这支“胖五”发动机的“助产士”队伍,从十几年前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在面对各类紧急任务、重要型号、生产难题时,这支年轻的队伍总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挺身而出、攻克难关。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总装,最重要的是把几百根长短不一、材料各异的导管搭接好。如果把火箭发动机比作人体,这些导管管路的作用就相当于血脉,导管装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工作质量。相较于常规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导管还具有强度高、尺寸大、数量多的特点,装配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总装技能工匠运用他们严谨的态度、灵巧的双手、敏锐的双眼,精确地对接每一根导管,精准地拧紧每一颗螺丝,助推长五遥三火箭遨游太空。(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