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41期:第04版 憩心亭

2020年的春天

赵攀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0年春节,按照往常的惯例,我们对假期每天的活动都做了安排。

大年三十,我在单位值班。下班后,我开车拉着妻子和女儿到吕河老家祭祖。本来想留在村里陪亲友吃饭,女儿说疫情很严重了,尽量不聚餐为好,于是我们便早早返回县城。

正月初一,我开车拉着妻子和女儿,以及她小姨一家到瀛湖拜年,那里是妻子的娘家。路途中,大人们商量着拜年的日程安排,以及请客吃饭的先后顺序。女儿和她表弟不停翻看手机,谈论着各种媒体发布的疫情信息,耐心对我们讲解疫情的严重性,希望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并说网上的年轻人磨破了嘴皮,可是那些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们总是听不进去,不以为然,孩子们都急哭了。

到了瀛湖,孩子们反复谈论着疫情,建议大人们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集,取消那些已经定好的拜年和请客计划。她(他)们不厌其烦,不停劝说。当天晚上,我和亲戚们一起商议,决定采纳孩子们的建议,第二天返程回家。大家都认识到在疫情面前,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亲友,做好防护和居家隔离,避免病毒传染,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社会负责。

正月初二,亲友们各自散去,纷纷回家,我也开车带着妻子和女儿迅速返回旬阳。这时县上的疫情防控战役全面打响,按照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安排,由我负责对县人大机关干部进行排查,对直接和间接接触过湖北返乡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同时投身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经常早出晚归,随同常委会领导深入农村和社区,督导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以及人员摸排情况。每次出门之前,女儿就把口罩递给我,说出门必须要戴口罩。每次回家,女儿就跑过来督促我快去洗手。

2月16日中午,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突然通知我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德智、副主任熊本奇到指挥部八楼开会,临时成立城关镇鲁家台社区新冠肺炎防控专班,文件中白纸黑字写到:陈主任为责任人,熊副主任为直接责任人,我被委派为综合协调组组长。一瞬间,我有点高兴,关键时刻,人大人终于被重用了。过会儿,我又沉闷了,觉得责任太大,担子太重。当晚回家,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急火燎。仅仅走马上任两天,全身上火,口舌生疮。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会儿陪在身边呵护我,一会儿为我端茶倒水,一会儿又为我按摩捶背,使我在心情慌乱中得到安慰。

2月18日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旬阳县城区新冠疫情提级管控领导小组”成立了,陈主任为组长,熊副主任等人为副组长,自然我就担起了综合协调的职责。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2月19日早上8时,县直部门1200余名干部分别进驻县城区12个社区的31个大网格157个小网格,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实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干部包户,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直到3月3日晚上20时“提级管控”转为后续防控阶段时,干部才陆续撤离。在这14天里,县直部门广大干部职工,顶风冒雨,昼夜值守,封闭管理、全面摸排、重点管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扩散,实现管控期间确诊和疑似病例“零增长”目标,取得了“太极城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14个日日夜夜里,县直全体参战干部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早上6时起床,8时到岗,全天守候,直到晚上22时才能回家休息,一日三餐只能靠盒饭解决。那些在道路和小区卡点执勤的同志,夜间还要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尽管人大机关人员紧张,但是人人踊跃,敢于担责。不论在哪个岗位,同志们都异常辛苦,有的每天忙到深夜两三点;有的凌晨四点还在县城区疫情网格管理群里发布指令;有的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地;有的克服孩子幼小的实际困难,奔赴一线。每天,我也是马不停蹄,高速运转,既要把领导小组确定的每件事情落到实处,又要协调各方关系,处理各种问题,还要随同常委会主要领导巡查各个社区的大小网格,每天晚饭之后,我还必须到老城社区人大办片区,与干部职工并肩作战,因为他们每天要坚守12个小时,实在太辛苦了。

2020年的春天,不知不觉到了阳春三月,暖阳普照,山花盛开,企业已经复工复产,商铺陆续开门营业,田野开始覆上绿毯,我们也恢复了正常上下班。回顾年前年后的那一幕幕,感慨万千。在那段永远难忘的时光里,我很着急,急得上火,急得抑郁,急得竟然无法写出东西。前期是心里乱的无从下笔,后期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坐下动笔。现在,生活规律了,我突然来了灵感,想写点东西,我觉得这段时间的生活,有人有物,有血有肉,有苦有泪,有伤有痛,有情有义,包括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战友,我的妻子,尤其是我的女儿。他(她)们在平时总是默默无闻,无关紧要。但是在重大疫情面前,他(她)们又是那样的坚定勇敢,至关重要。他(她)们的形象是那样鲜活,他(她)们的言语是那样生动。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我无法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对他(她)们的崇敬,只能真实记录下这些身边人的生活片段,作为人生的激励和永久的纪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