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职场女性如何呵护心理健康
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8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越来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场女性心理问题呈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工作、经济压力、外貌身材是影响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主因。约85%的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曾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的症状。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行业从业者的流动轨迹发生变化,经历了停工、复工、返乡、甚至失业。这其中职场女性,遭遇到的冲击很大,却较少受到关注。更多的女性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下挣扎,变成了双重困境。
疫情下的职场女性
2020年3月15日,38岁的顾琦正式失业了。
在失业之前,顾琪是昆明某房地产业的置业顾问。然而,新冠疫情期间,昆明暂停了销售楼盘的销售和推广,昔日熙熙攘攘的售楼处,人影全无。房地产商迅速解雇了没有签订合同的从业者。
“经济压力太大了,求职太难了,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大脑一片空白。”单亲母亲的顾琪哭诉说,“每晚只能睡3小时,每天都很焦虑。”
女性面临的双重负担的老问题,在疫情中变得愈发严重。疫情一来,女性无偿承担的那些繁杂的育儿和照顾责任,不仅没有变成她们需要更稳定的工作保障和收入的理由,反而经常变成她们被解雇和拒绝的理由。譬如,顾琪在试图寻找新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人们同样会以家庭责任为借口拒绝她,告诉她:“你就先在家好好带孩子吧。”
约九成的职场女性均出现过一些不同程度的“负面”情感、心理和躯体症状。例如,近半数的职场女性表示自己在最近三个月中易怒、易着急,或者是感到烦乱或害怕;四成左右的职场女性则感觉自己有衰弱和疲乏感,或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女性因头痛、颈痛、背痛而苦恼。
女性在重大事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是男性的2.5倍,加之防疫期间足不出户带孩子,家务活是平时的好几倍,既要担心家人的安全,又要与窝在家里的孩子斗智斗勇,难免身心俱疲,失眠焦虑。
顶着多重角色的压力
最近,全国加速复工复产。由于学校尚未复学,有未成年子女的从业者面临照料子女和复工的两难选择。截至3月上旬,全国复工率为77%,总体工作量恢复率为去年同期的58%。研究发现有未成年子女的从业者工作量恢复明显不充分;特别是“职场妈妈”的复工概率低且更多地选择在家办公;在工作和子女之间权衡的职场妈妈们,承受着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馨苑在微信群里无奈地表示,“孩子再不开学,我只能辞职了。”当她要专心工作时,孩子在旁边不断地打扰:“妈妈,你看我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妈妈,我要小便。”“妈妈,我饿了。”搞得她工作效率低,经常出错,两个不同的频道随时转换让她一天下来脑仁都疼。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张丹丹研究团队发布了《防疫期间,需关注“职场妈妈”的心理压力》调查论文,在论文中,一系列有关职场妈妈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被“曝光”。
“相比而言,职场妈妈们这段时间还是比较艰难的。一方面,她们急切地想要回单位工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照顾不能上学的孩子,只能选择在家工作或不工作。”调查数据客观地反映了职场妈妈的实情,张丹丹说,“在工作与照顾孩子的双重压力下,她们过得并不快乐。”
目前职场女性,选择毕业后早早结婚生育,要面临回归职场后从零开始的尴尬,而家庭的负担又使她们无法与未婚未育的青年们一样加班;选择事业小有成就后再生育,要面对高龄产妇的风险,还随时可能被虎视眈眈的90后取代,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况,也增加了跳槽的难度;选择全职带娃,要面对来自社会观念和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不得不独自承担养育过程中的艰辛。
“做你该做的事”
这段时间,各地相关机构也开通了心理热线,以缓解疫情带给民众的焦虑和压力。张丹丹认为,心理热线的增加肯定是好事,但关键是要让大家及时知道和了解怎样参与心理热线的咨询和问答。她建议,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告知大家心理热线咨询的渠道。
保证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就是拥有良好的生理健康。职场女性可以从均衡膳食合理补充营养,保持适量的运动,以及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三个方面来保持健康的体格。
专家建议,焦虑可从改变主观认识、调整人际关系、利用特殊的放松方式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调整。自我调节非常重要,遇到事情时要主动应对,面对现实,“带着症状做你该做的事”,任何事情若发生不愉快或不好的结果,应积极面对处理,别在寻找原因上焦虑,因为已经成为结果的事实无法改变。
针对职场女性面对的各类精神健康问题,运动是最好的发泄方式,可选择挥拍运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这些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与人沟通,产生交流,对缓解压力和焦虑有利。
(黄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8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越来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场女性心理问题呈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工作、经济压力、外貌身材是影响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主因。约85%的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曾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的症状。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行业从业者的流动轨迹发生变化,经历了停工、复工、返乡、甚至失业。这其中职场女性,遭遇到的冲击很大,却较少受到关注。更多的女性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下挣扎,变成了双重困境。
疫情下的职场女性
2020年3月15日,38岁的顾琦正式失业了。
在失业之前,顾琪是昆明某房地产业的置业顾问。然而,新冠疫情期间,昆明暂停了销售楼盘的销售和推广,昔日熙熙攘攘的售楼处,人影全无。房地产商迅速解雇了没有签订合同的从业者。
“经济压力太大了,求职太难了,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大脑一片空白。”单亲母亲的顾琪哭诉说,“每晚只能睡3小时,每天都很焦虑。”
女性面临的双重负担的老问题,在疫情中变得愈发严重。疫情一来,女性无偿承担的那些繁杂的育儿和照顾责任,不仅没有变成她们需要更稳定的工作保障和收入的理由,反而经常变成她们被解雇和拒绝的理由。譬如,顾琪在试图寻找新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人们同样会以家庭责任为借口拒绝她,告诉她:“你就先在家好好带孩子吧。”
约九成的职场女性均出现过一些不同程度的“负面”情感、心理和躯体症状。例如,近半数的职场女性表示自己在最近三个月中易怒、易着急,或者是感到烦乱或害怕;四成左右的职场女性则感觉自己有衰弱和疲乏感,或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场女性因头痛、颈痛、背痛而苦恼。
女性在重大事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是男性的2.5倍,加之防疫期间足不出户带孩子,家务活是平时的好几倍,既要担心家人的安全,又要与窝在家里的孩子斗智斗勇,难免身心俱疲,失眠焦虑。
顶着多重角色的压力
最近,全国加速复工复产。由于学校尚未复学,有未成年子女的从业者面临照料子女和复工的两难选择。截至3月上旬,全国复工率为77%,总体工作量恢复率为去年同期的58%。研究发现有未成年子女的从业者工作量恢复明显不充分;特别是“职场妈妈”的复工概率低且更多地选择在家办公;在工作和子女之间权衡的职场妈妈们,承受着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馨苑在微信群里无奈地表示,“孩子再不开学,我只能辞职了。”当她要专心工作时,孩子在旁边不断地打扰:“妈妈,你看我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妈妈,我要小便。”“妈妈,我饿了。”搞得她工作效率低,经常出错,两个不同的频道随时转换让她一天下来脑仁都疼。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张丹丹研究团队发布了《防疫期间,需关注“职场妈妈”的心理压力》调查论文,在论文中,一系列有关职场妈妈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被“曝光”。
“相比而言,职场妈妈们这段时间还是比较艰难的。一方面,她们急切地想要回单位工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照顾不能上学的孩子,只能选择在家工作或不工作。”调查数据客观地反映了职场妈妈的实情,张丹丹说,“在工作与照顾孩子的双重压力下,她们过得并不快乐。”
目前职场女性,选择毕业后早早结婚生育,要面临回归职场后从零开始的尴尬,而家庭的负担又使她们无法与未婚未育的青年们一样加班;选择事业小有成就后再生育,要面对高龄产妇的风险,还随时可能被虎视眈眈的90后取代,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况,也增加了跳槽的难度;选择全职带娃,要面对来自社会观念和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不得不独自承担养育过程中的艰辛。
“做你该做的事”
这段时间,各地相关机构也开通了心理热线,以缓解疫情带给民众的焦虑和压力。张丹丹认为,心理热线的增加肯定是好事,但关键是要让大家及时知道和了解怎样参与心理热线的咨询和问答。她建议,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告知大家心理热线咨询的渠道。
保证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就是拥有良好的生理健康。职场女性可以从均衡膳食合理补充营养,保持适量的运动,以及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三个方面来保持健康的体格。
专家建议,焦虑可从改变主观认识、调整人际关系、利用特殊的放松方式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调整。自我调节非常重要,遇到事情时要主动应对,面对现实,“带着症状做你该做的事”,任何事情若发生不愉快或不好的结果,应积极面对处理,别在寻找原因上焦虑,因为已经成为结果的事实无法改变。
针对职场女性面对的各类精神健康问题,运动是最好的发泄方式,可选择挥拍运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这些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与人沟通,产生交流,对缓解压力和焦虑有利。
(黄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