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68期:第03版 一线新闻

四十年的无悔坚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李俊莉办公桌的左边,总是放着几摞很厚的论文修改稿,上面用红笔标注各种修改的文字符号,右边则放着几摞多年来杂志内页插图的样稿。“《陕西煤炭》陪伴我近40年,无怨无悔,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编辑工作者”的李俊莉,是《陕西煤炭》杂志的编辑。年近七旬的她退休后返聘,至今仍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编辑工作。

李俊莉下过乡,当过工人,1978年考入西安矿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工作。

1982年,陕西省煤炭工业厅主办的《陕煤科技》创刊并公开出版发行,李俊莉成为首任编辑。1987年,《陕煤科技》更名《陕西煤炭技术》,2001年更名《陕西煤炭》,唯一不变的却是编辑李俊莉。近40年来,她与《陕西煤炭》“相遇相知”,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由于《陕西煤炭》是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除需要文字功底扎实外,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不时会出现业务人才断层。看到这种情况,李俊莉毫无怨言一再坚守,并不遗余力培养后备力量。2006年退休后返聘至今,她仍在岗位上发挥余热。

《陕西煤炭》的扉页上,李俊莉的名字从创刊到现在,一直都在。她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陕西煤炭科技界乃至陕西科技期刊界被传为佳话。“我倾注一生精力就是要保证杂志的质量,这是我的职业使命。”李俊莉说。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整个煤炭市场处于低谷,致使《陕西煤炭》杂志资金链断裂,国家对科技期刊也处于整顿转型阶段,其他同事纷纷调离岗位,李俊莉却一直坚守着。

那时,煤炭厅的人经常看到,煤炭科学研究所的办公楼下,一个瘦弱的女人用拖把棍的两头挑着两捆杂志,艰难穿梭在楼上楼下。交流来的杂志,李俊莉把信封拆开后,反过来粘贴成新的信封,用来邮寄自己的杂志。李俊莉担任编辑近40年,她没为发行而消费过包装纸费用,不但节省了费用,还保护了生态。杂志创办最艰难时期,她白天做图,晚上改稿,编辑、描图、贴字、校对。“这样辛苦为什么?就是要保证刊物正常出版,保住刊号。我无怨无悔!”李俊莉动情地说。

如今,李俊莉虽年近古稀,但依旧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只要提到近期论文的作者姓名,甚至一张图表,她马上就能说出在哪一页、啥位置。”实习编辑张希阳佩服地说。40年来,经李俊莉编辑过的科技论文能堆满一个仓库。《陕西煤炭》执行主编谈美娜说:“在没有电脑制图以前,杂志每年的插图约300多幅,都是李俊莉一笔一划画出来,一个字一个符号地粘贴上去。”粗略计算,近40年来,李老师做了近2万多幅插图。杂志因为插图而出彩,也成就了《陕西煤炭》成为品牌期刊。

□本报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