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74期:第04版 憩心亭

走近秦腔

王正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生于秦,长于秦,老于秦,七八十年生活于秦的正宗秦人。不热心秦腔,不懂秦腔戏文。难免会被那些乡党、同仁和张嘴就能哼哼秦声秦韵的秦腔戏迷、同路熟客,打上不爱家乡的烙印,羞辱调侃取笑。

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包括对文化艺术、戏剧、歌曲的喜好、扬弃,源于接触疏密和熏陶程度。客观讲,对于秦腔的来历,腔调的优劣,戏文的深浅知之甚寡。年轻时在戍边雪域高原,接触的是藏文藏戏;中年赶上“破四旧”,秦腔被列为其中,当然难逃厄运。后来,又逢“自由化”和金钱至上的潮流,秦腔被赶入田间乡下或城墙角下……记忆犹深的是驻地农村遇有白事时,有钱者雇城里的戏人喊几嗓子,装门面助兴致哀。我辈此时方才有了和秦腔打个照面的机会,去晚了还只能站在远处旁道顺风分享,家族中偏又无和秦腔有缘者。天长日久,疏远了秦腔……

宅居月余,何干?读书、看报、上电脑、写短文,倒也可。响应政府号召,不出门、不乱窜、不添乱,就是贡献。可我家首长奈何?唯一要求,每天有秦腔听。全折戏、半折戏、几句腔,智能手机随手可得。但首长操作不便,任务全归于我,原以为简单如一,没想到干起来麻烦啰嗦。戏要不停地换,键要频频地按。好在陪着领导听戏,听着听着,特别是有些戏还配有文字,看出了名堂,听出了滋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慢慢跟随演员唱腔入戏痴迷,简单的腔调还可鹦鹉学舌地跟着往下溜。

每天一个多小时的听戏看戏,古代现代、板式腔调、舞台设计,全在涉猎范围。直至手机烫手,电量耗尽为止,算是对秦腔急补厚爱。那曲调、哭腔既朴实,宽音大嗓,高亢激昂,似粗糙,又显深刻、细腻、妙语柔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绪,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柔和清丽。板胡独奏、合奏、联奏,发音清脆而悦耳。舞台上,一幕幕人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物塑造、板腔、音乐设计比较讲究,易勾魂引神,入心入脑上瘾。显现出秦腔的底气,产生于民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痛楚、欢乐、斗争与智慧,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代表作品《三滴血》《火焰驹》《周仁回府》《十五贯》《八义图》《法门寺》《白蛇传》等流传世代,百看不厌,永唱不衰。

看戏、听戏、想戏,走近秦腔,欣赏秦腔秦韵,接受秦腔的熏陶。秦腔,秦人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秦人能为秦腔的发展做些什么?秦腔为什么姓秦,产生于何处何年月?众说纷纭。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剧,中国五大名剧为何少秦腔?现代的秦腔观众在哪儿……我又给自己设置了思考的话题。唉,没有办法的劳累命。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