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76期:第03版 一线新闻

航天新动力领域的攀登者

——记航天科技六院长征五号液氧煤油发动机总师陈建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0年5月5日,震天撼地的火箭发动机轰鸣声响彻云霄。在液氧煤油发动机近千吨推力的巨大推举中,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踏上太空征程。

此时此刻,这一声巨响,对于长征五号火箭副总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长征五号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型号总师陈建华来说,是那么的动听、悦耳。

30多本工作记录,打造一方宁静世界

30年前,刚刚入职的陈建华,师从发动机老专家葛李虎。

“性子急,说话语速飞快的导师葛李虎,带着还是懵懂的我,一头扎进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艰难的探索中。”陈建华至今都很佩服自己的导师葛李虎。“那一代老专家对待技术敢于较真的态度,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和践行。”

老一辈专家面对问题主张大家一起讨论,认为只有在争辩中,才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如何使燃料充分雾化,解决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性?”“双组元喷嘴该如何排兵布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种方法有用吗?会不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讨论会上,大家面红耳赤,各抒己见,没有技术权威和小新兵的区别,只要你的观点有理、有力、有据。

入职之初的成长经历,成为陈建华一生的记忆,使他下定决心摸清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做到腿勤、脑勤、手勤、口勤。下车间,跟着产品一起走,了解产品加工过程,直接跟工人师傅对接讨论;多总结,勤翻书,了解相关领域的先进信息;自己动手勤分析。

参加工作以来,光存留的工作记录就达30余本。如今,翻开早年那些布满蓝黑钢笔墨迹的泛黄纸页,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陈建华却仍能清晰地说出这是哪一次的会议笔记或者工作心得,每一本都像宝贝一样珍藏。顺手翻开一页,健谈的他都能娓娓道来。

那是1999年,研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可连续两次联动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产品涡轮泵出现了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研制进度,他一头扎进工作中,每天跟踪发动机全流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说,每当面对自己的研制记录本,感觉像是走进了一片纯粹的天地,一个世界突然开始变得安静了。

他把液氧煤油发动机镌刻在心,越来越有感觉,从整体到关键组件,每一个特性数据都了然于心,一个数据变化了,他都能迅速判断出其它部位存在的问题。

一边滴眼药水,一边反复看试车录像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回望来路,陈建华感慨,“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泪奔跑”。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的道路上,陈建华和团队一直含泪奔跑。

在某一次发动机试车中,又一次爆炸突然降临!为了尽快找准故障,他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趴在屏幕前一边滴眼药水,一边反复看试车录像,草稿纸上同步飞快地记录着每一个细微过程。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陈建华,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头浪尖。

故障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这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影不影响后续的研制交付任务?大家把探询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到了陈建华身上。

位于秦岭南麓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偌大的厂房里,空空荡荡,阴冷的山风长驱直入。陈建华和同事李向阳围着产品不停地转、看、沉思,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当这种专注沉静在他本来就感兴趣的领域时,往往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拆卸发动机,成本太大了,有许多的器件是焊接工艺连接,只能采取破坏性拆卸,这样一来,影响产品正常交付进度。重新做一次试验,更是耗资巨大。

一次又一次慎重讨论,最后决定采用陈建华的方案,在不损坏发动机的情况下,将发动机进行分解,排除故障。

陈建华和团队琢磨怎样找出导致故障的“元凶”,改进工艺方法。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在厂房里和同事们一遍遍查找产品生产过程记录,摸索设计参数。回到家里像着了“魔”一样,抓起纸就开始演算。

从早上八点走进厂房直到此刻的夜幕低垂,走出厂房的那一刻,陈建华“眼睛都花了”。“走,在黑白世界里厮杀一场!”陈建华对同事说。

下围棋,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这大概是陈建华最放松的时刻。对弈时,棋子起起落落间,大脑像做了体操一样,既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又培养了自己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人们在焦灼和忐忑中,等待结果。分解完毕后,故障部位终于“原形毕露”了。而这和陈建华前期的分析判断完全吻合!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尺寸控制,改进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工装,保证产品的形位准确,就再也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长五B首飞告捷后,陈建华显得异常平静。他说,液氧煤油发动机后续还将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要把国产空间站核心舱、降落月球取样并返回的“嫦娥五号”送入太空。□本报记者 薛生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