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84期:第04版 憩心亭

东湖柳色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剑波

去年初夏,我游览了久负盛名的凤翔东湖。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出任凤翔通判时,修葺的一道人工湖。经过历代修缮保护,现已成为西府一处游览胜地。尤以湖边的柳树声名远播。(民间盛传凤翔有三绝:“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

沿着湖岸卵石铺成的花径前行,两旁是密密丛丛的灌木。绿植成荫、亭台湖山相映成趣。婀娜多姿的柳树错落其间,像一排身着绿纱的民族舞表演者。春夏之交,正是柳树蓬勃生长的时令,岸边已形成一道浓密的翠绿屏障。柳叶儿像是吸收了日光和湖水,闪烁着滋润的光泽,翡翠般绿意可人;柳条在微风中摆弄着旖旎的姿态,像小姑娘披散的长发,有的已经垂到水面;绿波粼粼的湖面,因为柳树的映衬显得清凉沁心;湖心的荷叶已长得盘面大小,花苞托起一个粉嫩的桃心状。鲜红的鱼儿在绿波中嬉戏,红绿相映,一动一静,情趣盎然。正是柳絮飘飞的时令,空气中飞絮濛濛,恍若瑞雪普降;柳絮抚弄着行人的面颊,绒绒的,痒痒的,像婴儿顽皮的手掌。《红楼梦》中有:“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想这柳絮原本应该是落红的续曲,是对易逝春色的一种悲悯恋歌。

穿过湖心的沧浪亭时,一对鸳鸯游过水面,悠然自得的神态像是这里的主人一样。其实在凤翔县,市民们早已以东湖而自豪,东湖已成为他们日常健身消闲的乐园、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他们心仪的不单是这片园林的景致,更多的是文化赋予的一种精神优越感。信步于这柳浪花坞,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因为历史的遗痕而染上浓厚的文化风采。

对于柳树,文人似乎总有一腔诉不尽、剪不断的情思。它泛着嫩黄的新绿,被诗人比作“烟柳”;它的枝条,被诗人喻作“绿丝绦”“碧玉妆”;它婀娜的姿态,被赋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寄寓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旖旎形体,被咏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寄托着情侣们的美好期待。苏轼似乎也不例外,他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似乎也寄托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湖东西两岸,各有一株百年古柳,崚嶒如怪石,深褐的表皮满是坑坑洼洼的节疤;斜出的枝干早已荡然无存,主干却顽强挺立着,风雨不朽。它们的根系仍然深深地扎在土层深处,汲取着点滴得以延续生命的养分,昭示着老而弥坚的生命奇迹。这两株古柳,一株据说是公元1842年,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时路过这里种下的,另一株是公元1876年,左宗棠在新疆抵御沙俄入侵,凯旋而归时种下的。二人境遇迥然不同,对先贤的追慕,对于生命的热爱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世间本没有任何生命可以万古长存,即使这满堤郁郁勃勃的翠柳,也只有短短150年的寿命。唯有人的精神可以不朽,东湖柳正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映射。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沿着堤岸,沐着夏风,借着苏公祠百年不断的香火,愿东湖的柳色越发清新如洗、楚楚动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