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508期:第04版 憩心亭

游沈从文故居

王盛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穿过颇具湘西建筑格调的凤凰广场,踏着泛着冷光的青石板,挤身过去据说是街,现在只能称作胡同的小巷子,就像穿越历史似的到了中营街,这里便是天下文人仰慕的所在——沈从文先生故居。

和凤凰古城所有低矮的民居一样,先生的故居自不例外。五间面朝小街的门面,靠南两间作了“边城书店”,剩下三间,两间的墙上嵌有雕花木窗,一间大门洞开,自然便是拜访者的进出口。唯一还有点象征意义的,就是门前比别处多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沈从文故居”五个大字,石碑不大,但很醒目。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当过贵州提督,按现在的官衔,算是省部级高官,堂堂的一路封疆大吏,在当地也算是极显赫的家族了。后沈宏富辞官归里,才在此处购买了一所旧宅,拆除后请人设计重新修建。此后社会变迁,动乱迭起,这座昔日门前曾蹲有两个威震八方的大石狮子的沈家住宅,也数易其主,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当地政府才出资从他人手中购回此宅,加以保护和修复,以卖门票的方式对外开放。想来百年沧桑,历经三代,沈家的故居能有今天,也实属不易。

几步便进入庭院深深的小宅院。这是一座有着北方风格的四合院,中间照例是红砖铺成的天井,圆形的井口不大,仿佛只能垂下去一个水桶。从井口望下去黑黝黝的,水面纹丝不动,像先生的文章一样深不可测。院子的正前方是堂屋,两边是厢房,据说当年有十一间,只是很普通,一点没有官宦人家的富丽堂皇之景,反而很低很矮,只要双脚朝上一弹,顺手就能触摸到屋檐,甚至能揭一片瓦下来。小巧别致,处处浸透着浓郁的湘西民间建筑特色。马头墙上装饰着精美的鳌头,窗棂上雕有镂空的梅花兰草,虽然年深日久、油漆斑驳,但其骨还在,其形还存。夕阳斜照下,反呈现出一种世事沧桑,岁月久远的意味。正屋对着大门,它是当年沈家祭拜祖先,提督大人会见达官政要的地方,可惜昔日的显赫与荣耀,都被过往的风吹得无影无踪。幸喜如今有心人还在中堂上悬挂了一幅沈从文先生的素描肖像,使这间古屋有了几许生气。肖像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其和善的面孔,冷峻的眉头,还有睨视前方深沉的双眼,都状写得十分逼真,仿佛先生正在回味着人间的亲情冷暖,要去再抒写一篇沱江两岸梦幻般的山光水色。

出了正屋进入左侧厢房,这里便是沈从文先生过去的卧室。一张不太大的檀木书桌,一把已呈黑色的藤编靠椅,一张做工粗糙的木质架子床,除此之外别无任何装饰,朴素又简单,简单而又朴素。然而在先生的代表作《从文自传》中,逃学下河戏水的顽童,辛亥革命攻城时的好奇与冲动,预备兵的习操……这些像野花一样放香的文字,像蚂蚱一样活蹦乱跳的生活场景,像溶洞探险一样的人生阅历,都是从这间狭小的卧室生长出去的。木质的架子床、藤编的靠椅依然静静地站在这里,向游人诉说着先生当年的顽皮与童趣,昭示着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全凭这四合院中的天井。

我在这座低矮的四合院中看了又看,除了那些陈旧得有些凄凉的板壁、油漆斑驳脱落的门窗之外,最能引起我思索的便是故居悬挂的那一张张先生的珍贵图片。图片虽然年代久远有些发黄,但能清晰看到上面的文字说明,记载着先生只身来到北平,谋生写作,大学任教,身处逆境,坎坷不屈的苦难人生。

出故居小院,旁边就是“边城书店”。柜台上摆放着沈从文先生的选集和专著,装帧朴实,亦如先生的风格。虽然我的书柜里收藏了不少先生的大作,但我还是拿起一本《边城》,就像拥抱这座百年故居一样,珍重地抱在了胸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