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婚》阅读吴克敬
6月5日,由鲁迅文学奖得主、陕西作家吴克敬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初婚》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登陆央视八套。该剧讲述了渭河滩的一位女人历经艰难险阻,凭借善良的天性和勤劳智慧的品质克服重重困难、破茧成蝶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女主”题材影视剧频出,不过多集中在古装剧,如《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导演张晓春坦言《初婚》也是一部“大女主”题材电视剧。“在现代农村,很多男人去打工的情况下,女人扛起了整个生活重担,我觉得农村题材的大女主戏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张晓春说。
曾演过《辣妈正传》《一仆二主》等剧的朱锐,此次扮演女主角“任喜爱”,面对命运重重打击,始终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热情。朱锐说,剧中主人公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坚强,有一种倔强的温柔。此外,主角之外,还有戈治均、李桂莲、王丽云、刘威等老戏骨加盟,经过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倾力演出,人生百态得以真实、顺畅、自然地在荧屏上呈现。
可以说,我格外关注《初婚》播出,缘于早年我曾是他的“兵”,有过一段与他“流星”闪现之交际。那是1993年12月,咸阳报社面向社会招聘记者,我以季军名次考入,当年报社招录了六七名,因报纸并非日报,每周一、三、五出版,报社部门设置、人员有限,我们几位新人被分配到各部室,我和另一位新人被分在政文部当记者,政文部在二楼,部主任是四十不惑的吴克敬,个子高挑圆脸庞,陕西话略带西府口音,接人处事总是笑脸相迎,十分谦和,没一点架子和脾气。他给我的印象多是坐在一起攀谈业务,丝毫未流露一点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痴迷。真应了一句俗语: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啊!”那会儿,他如同“生产队长”,就是派活儿的。一般两种情形,或今天几点几分,派我到哪里去采访;或直接递给一份书面材料并叮嘱:“最好当面进一步采访,力求文稿真实鲜活生动。”倘若遇到市上重大活动或时效性强的事由,则要求我上午采访,下午交稿。当年,报社仅有一处激光照排室,编辑记者不像现在早已实行无纸化办公”,皆要书写在正规300字的方格稿纸上,一逗一点、字迹工整。尽管社会上人们戏言,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在我看来,吃记者这碗饭并不松泛。
记者和其他职业不同,没有固定的事件,只要有新闻,任何事件你都要连跑带颠,且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勤勉好学、刻苦钻研。好在与他零距离接触的日子里,我每月见报稿13篇左右。在报社期间,我也听到有关其传闻:“能人也!”曾当过生产队长,在乡村待过十年,风土民情、了如指掌;精熟木作、兼善雕漆,家中的大小立柜、桌椅板凳是他亲手匠造的;捉笔弄文、文采飞扬。1985年《当代》第三期发表了他的中短篇小说《渭河五女》……真可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时间不长,获悉他亦调入省城西安,从此,西咸两地,甚少谋面。从媒体和报刊上,我时常能拜读到吴克敬的大作,且一发而不可收。2005年以来,他的中篇小说《五味十字》班子》《先生姐》《羞涩的火焰》《状元羊》《手铐上的蓝花花》《墙隔墙》等相继发表,共计300余万字。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其中,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悉,他新近完成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分骨》即将闪亮登场,相信在文坛会产生巨大影响,乃至有评论家称之为“吴克敬现象”。难怪名家点评:“吴克敬的小说创作,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恬淡飘逸的小曲,它是浸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人生奏鸣曲。”著名作家贾平凹亦曾撰序评介:“三十年前,关中西府出了个小木匠,见天走村,为人盖房制棺。那时间,乡下的日子苦焦,小木匠的手艺好,人俊朗,又喜欢读书,惹得许多人爱他,也有许多人奚落他。小木匠却不为所动,依然制木读书。不知什么时候,西府再没见到小木匠。又数年,西安城内多了一位作家,西府人才一片哗然,从此到处流传着关于小木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个小木匠就是吴克敬。”此番评价,乡情乡韵,犹如咱老陕爱咥面,津津乐道、有滋有味。
现在每晚黄金档,我总会习惯地端坐电视机前,一集不拉地欣赏电视连续剧《初婚》,伴随那悲喜交集、大落大起的剧情演绎,不由我竖起大拇指,为吴克敬先生自豪而骄傲,更为他所奉献大众的精品佳作叫好连连:可喜可贺,可佩可敬!
□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6月5日,由鲁迅文学奖得主、陕西作家吴克敬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初婚》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登陆央视八套。该剧讲述了渭河滩的一位女人历经艰难险阻,凭借善良的天性和勤劳智慧的品质克服重重困难、破茧成蝶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女主”题材影视剧频出,不过多集中在古装剧,如《芈月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导演张晓春坦言《初婚》也是一部“大女主”题材电视剧。“在现代农村,很多男人去打工的情况下,女人扛起了整个生活重担,我觉得农村题材的大女主戏可能更容易引发共鸣。”张晓春说。
曾演过《辣妈正传》《一仆二主》等剧的朱锐,此次扮演女主角“任喜爱”,面对命运重重打击,始终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热情。朱锐说,剧中主人公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坚强,有一种倔强的温柔。此外,主角之外,还有戈治均、李桂莲、王丽云、刘威等老戏骨加盟,经过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倾力演出,人生百态得以真实、顺畅、自然地在荧屏上呈现。
可以说,我格外关注《初婚》播出,缘于早年我曾是他的“兵”,有过一段与他“流星”闪现之交际。那是1993年12月,咸阳报社面向社会招聘记者,我以季军名次考入,当年报社招录了六七名,因报纸并非日报,每周一、三、五出版,报社部门设置、人员有限,我们几位新人被分配到各部室,我和另一位新人被分在政文部当记者,政文部在二楼,部主任是四十不惑的吴克敬,个子高挑圆脸庞,陕西话略带西府口音,接人处事总是笑脸相迎,十分谦和,没一点架子和脾气。他给我的印象多是坐在一起攀谈业务,丝毫未流露一点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痴迷。真应了一句俗语: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啊!”那会儿,他如同“生产队长”,就是派活儿的。一般两种情形,或今天几点几分,派我到哪里去采访;或直接递给一份书面材料并叮嘱:“最好当面进一步采访,力求文稿真实鲜活生动。”倘若遇到市上重大活动或时效性强的事由,则要求我上午采访,下午交稿。当年,报社仅有一处激光照排室,编辑记者不像现在早已实行无纸化办公”,皆要书写在正规300字的方格稿纸上,一逗一点、字迹工整。尽管社会上人们戏言,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在我看来,吃记者这碗饭并不松泛。
记者和其他职业不同,没有固定的事件,只要有新闻,任何事件你都要连跑带颠,且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勤勉好学、刻苦钻研。好在与他零距离接触的日子里,我每月见报稿13篇左右。在报社期间,我也听到有关其传闻:“能人也!”曾当过生产队长,在乡村待过十年,风土民情、了如指掌;精熟木作、兼善雕漆,家中的大小立柜、桌椅板凳是他亲手匠造的;捉笔弄文、文采飞扬。1985年《当代》第三期发表了他的中短篇小说《渭河五女》……真可谓“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时间不长,获悉他亦调入省城西安,从此,西咸两地,甚少谋面。从媒体和报刊上,我时常能拜读到吴克敬的大作,且一发而不可收。2005年以来,他的中篇小说《五味十字》班子》《先生姐》《羞涩的火焰》《状元羊》《手铐上的蓝花花》《墙隔墙》等相继发表,共计300余万字。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其中,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悉,他新近完成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分骨》即将闪亮登场,相信在文坛会产生巨大影响,乃至有评论家称之为“吴克敬现象”。难怪名家点评:“吴克敬的小说创作,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恬淡飘逸的小曲,它是浸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人生奏鸣曲。”著名作家贾平凹亦曾撰序评介:“三十年前,关中西府出了个小木匠,见天走村,为人盖房制棺。那时间,乡下的日子苦焦,小木匠的手艺好,人俊朗,又喜欢读书,惹得许多人爱他,也有许多人奚落他。小木匠却不为所动,依然制木读书。不知什么时候,西府再没见到小木匠。又数年,西安城内多了一位作家,西府人才一片哗然,从此到处流传着关于小木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个小木匠就是吴克敬。”此番评价,乡情乡韵,犹如咱老陕爱咥面,津津乐道、有滋有味。
现在每晚黄金档,我总会习惯地端坐电视机前,一集不拉地欣赏电视连续剧《初婚》,伴随那悲喜交集、大落大起的剧情演绎,不由我竖起大拇指,为吴克敬先生自豪而骄傲,更为他所奉献大众的精品佳作叫好连连:可喜可贺,可佩可敬!
□张翟西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