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羊肉泡
□云岗
离开故乡三十余年,几乎走遍大江南北,也曾吃过山珍海味,也曾尝过酸甜苦辣,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羊肉泡!
家乡人称这羊肉泡为“羊肉”,现在城里人称“水盆羊肉”,简称“水盆”。但不论城里人如何花哨着叫,家乡人却不追求这个时尚,因为“去羊肉馆”“吃羊肉”的用语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村肆、路旁,互相见了问一声“咋呀”,答一声“吃羊肉去”,问者自然,答者顺溜,和“吃了吗”“吃了”的问答一样,随意而又不显多余。
这“羊肉”不知何人创造,亦不知经历几朝几代。打我记事起,这“羊肉”香便在村里飘荡,“吃羊肉”也时常挂在人们嘴边。那年月,庄稼人嘴里没有多少嚼头,也没有钱去街市上尝尝鲜,唯有这羊肉泡让人割舍不下,不论“日子”多么艰难,前途多么黯淡,一年之中总要吃那么几回。即就是吃上一回,庄稼人也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奔发过“日子”的劲头。那时候,只有公社食堂周日集市这天卖这羊肉泡。赶集日,居住在山下梁畔的庄稼人,早早起床净面,从家里背三四个馍馍,一路逶迤,用脚板丈量完去公社食堂的路程,花三毛钱,要一碗“羊肉”,掰两个馍泡进去,慢条斯理地吃,馍吃完了,汤喝干了,肉却纹丝不动;不花钱再要一碗汤,泡两个馍,继续香香地吃。吃饱了,打一个长长的饱嗝,抹一把鼓鼓的肚皮,那感觉比过年还要滋润。
居住在公社附近的庄稼人,大清早起来,或自个或委派孩子提一个沙罐,早早就到公社食堂去排队,轮到了,说一声“来两碗羊肉”,又特别嘱咐一声“再多加点汤”。食堂大师傅本是庄稼人的邻里乡党,晓得庄稼人吃一回“羊肉”的艰难,自然不会驳回人们的请求,便极快地舀几勺汤倒进沙罐,交给眼巴巴的大人或孩子,久而久之,这加汤便成了庄稼人吃“羊肉”的一个组成部分。接过加了汤的沙罐,庄稼人小心翼翼地拎着,急匆匆地走。小心翼翼是怕汤晃出沙罐,或者摔一跤打了沙罐;急匆匆则是怕汤凉了,全家人吃不上个热乎。终于回到了家,主妇们在全家人巴巴的眼神中,极快地捞出肉撕小一点,再倒进半壶开水,然后拿碗公平地给每一个人舀,人们依次接过碗,咂着嘴,你泡一个馍、我泡一个馍地吃。虽然“羊肉”清淡一点,泡得自家馍也有点飞花,但毕竟吃的是“羊肉”!
就在人们吃“羊肉”、听秦腔、奔“日子”的劲头中,庄稼人的“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吃“羊肉”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公社食堂虽已关闭,但专业羊肉馆却冒出来了几个,而且一天一卖,竞争中也让庄稼人美食了几顿。
后来,街面上有两家羊肉馆被庄稼人认可,成了村里的“老字号”,可这“羊肉”却变戏法似的,几年间就涨到了二十元一碗。庄稼人现在生活虽有大幅度提高,但兜里缺少的仍然是钱,一次花二十块钱吃一碗“羊肉”,对庄稼人来说还甚是心疼。但心疼归心疼,这“羊肉”却是要吃,生活毕竟比过去好多了。于是,生活宽裕者十天半个月吃一回,家境艰难者三两个月也会尝一回,吃时也不再背馍,就泡羊肉馆里的烧饼,也很少有人用沙罐提回去兑了水后全家人分着吃,而是扶老携幼去羊肉馆里吃,掏钱时手虽有点颤,但看到全家人满足了,自己也便满足了!
多年来,我常常想,故乡的女人们能在面食上做出诸多花样,但这“羊肉”却成了人们的向往和喜爱,除这“羊肉”好吃外,其中是否还隐藏着文化因素呢?我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一天,我向村中一老者探究这个问题,老者先是一愣,尔后笑着说:“羊吃的是草,长的是肉,庄稼人养的羊卖不上价,但被能人做成‘羊肉’后,却值了钱,庄稼汉想不通,便在吃‘羊肉’中寻找答案。”说完哈哈大笑。
老者的话虽是戏言,但“寻找答案说”却给了我些许启发。现在城里人喜欢享受农家乐,我多么希望他们到我的故乡大孔来,在这里,你既能吃到让你终身难忘的“水盆”,又能了解庄稼人的喜怒哀乐,说不定无意中还能帮他们寻找到这个“答案”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云岗
离开故乡三十余年,几乎走遍大江南北,也曾吃过山珍海味,也曾尝过酸甜苦辣,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羊肉泡!
家乡人称这羊肉泡为“羊肉”,现在城里人称“水盆羊肉”,简称“水盆”。但不论城里人如何花哨着叫,家乡人却不追求这个时尚,因为“去羊肉馆”“吃羊肉”的用语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村肆、路旁,互相见了问一声“咋呀”,答一声“吃羊肉去”,问者自然,答者顺溜,和“吃了吗”“吃了”的问答一样,随意而又不显多余。
这“羊肉”不知何人创造,亦不知经历几朝几代。打我记事起,这“羊肉”香便在村里飘荡,“吃羊肉”也时常挂在人们嘴边。那年月,庄稼人嘴里没有多少嚼头,也没有钱去街市上尝尝鲜,唯有这羊肉泡让人割舍不下,不论“日子”多么艰难,前途多么黯淡,一年之中总要吃那么几回。即就是吃上一回,庄稼人也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奔发过“日子”的劲头。那时候,只有公社食堂周日集市这天卖这羊肉泡。赶集日,居住在山下梁畔的庄稼人,早早起床净面,从家里背三四个馍馍,一路逶迤,用脚板丈量完去公社食堂的路程,花三毛钱,要一碗“羊肉”,掰两个馍泡进去,慢条斯理地吃,馍吃完了,汤喝干了,肉却纹丝不动;不花钱再要一碗汤,泡两个馍,继续香香地吃。吃饱了,打一个长长的饱嗝,抹一把鼓鼓的肚皮,那感觉比过年还要滋润。
居住在公社附近的庄稼人,大清早起来,或自个或委派孩子提一个沙罐,早早就到公社食堂去排队,轮到了,说一声“来两碗羊肉”,又特别嘱咐一声“再多加点汤”。食堂大师傅本是庄稼人的邻里乡党,晓得庄稼人吃一回“羊肉”的艰难,自然不会驳回人们的请求,便极快地舀几勺汤倒进沙罐,交给眼巴巴的大人或孩子,久而久之,这加汤便成了庄稼人吃“羊肉”的一个组成部分。接过加了汤的沙罐,庄稼人小心翼翼地拎着,急匆匆地走。小心翼翼是怕汤晃出沙罐,或者摔一跤打了沙罐;急匆匆则是怕汤凉了,全家人吃不上个热乎。终于回到了家,主妇们在全家人巴巴的眼神中,极快地捞出肉撕小一点,再倒进半壶开水,然后拿碗公平地给每一个人舀,人们依次接过碗,咂着嘴,你泡一个馍、我泡一个馍地吃。虽然“羊肉”清淡一点,泡得自家馍也有点飞花,但毕竟吃的是“羊肉”!
就在人们吃“羊肉”、听秦腔、奔“日子”的劲头中,庄稼人的“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吃“羊肉”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公社食堂虽已关闭,但专业羊肉馆却冒出来了几个,而且一天一卖,竞争中也让庄稼人美食了几顿。
后来,街面上有两家羊肉馆被庄稼人认可,成了村里的“老字号”,可这“羊肉”却变戏法似的,几年间就涨到了二十元一碗。庄稼人现在生活虽有大幅度提高,但兜里缺少的仍然是钱,一次花二十块钱吃一碗“羊肉”,对庄稼人来说还甚是心疼。但心疼归心疼,这“羊肉”却是要吃,生活毕竟比过去好多了。于是,生活宽裕者十天半个月吃一回,家境艰难者三两个月也会尝一回,吃时也不再背馍,就泡羊肉馆里的烧饼,也很少有人用沙罐提回去兑了水后全家人分着吃,而是扶老携幼去羊肉馆里吃,掏钱时手虽有点颤,但看到全家人满足了,自己也便满足了!
多年来,我常常想,故乡的女人们能在面食上做出诸多花样,但这“羊肉”却成了人们的向往和喜爱,除这“羊肉”好吃外,其中是否还隐藏着文化因素呢?我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一天,我向村中一老者探究这个问题,老者先是一愣,尔后笑着说:“羊吃的是草,长的是肉,庄稼人养的羊卖不上价,但被能人做成‘羊肉’后,却值了钱,庄稼汉想不通,便在吃‘羊肉’中寻找答案。”说完哈哈大笑。
老者的话虽是戏言,但“寻找答案说”却给了我些许启发。现在城里人喜欢享受农家乐,我多么希望他们到我的故乡大孔来,在这里,你既能吃到让你终身难忘的“水盆”,又能了解庄稼人的喜怒哀乐,说不定无意中还能帮他们寻找到这个“答案”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