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建造文旅小镇
——中建二局承建延安万达文旅小镇主体施工小记
临湖傍山,鸟语花香。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充满“红色革命”气息的延安万达文旅小镇工程主体全面封顶。这座集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超大型综合项目,预计2021年6月开业,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攻坚克难 抢搭施工平台
延安万达项目施工难度极高。项目南北狭长,达1.5公里,东侧临湖,西侧靠山,地貌复杂,地表高低落差20多米,且黄土地质疏松,沟壑纵横。“依山傍水是不假,但是干起活来要命啊。”第一批到达项目的主力工长杨生广吐槽道。
“想致富,先修路。”项目场地平整工期仅有短短90天,先修路再施工,是不可能如期履约的。怎么办?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项目经理李洪元面前。
李洪元迅速召集第一批到达的17名先遣队员,打响红色文旅小镇的第一场“攻坚战”。
材料、机械进场,全靠车拉人拽,虽然条件艰苦,但第一批到达的17名先遣队员,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约60万公顷面积的测绘和界址旗安插任务,从现场就能看到各地块边界和项目所要承建的占地面积。
借用发电机临时用电,平整、硬化临建场地,3天时间便完成了集装箱从订货、加工、运输及到场安装、电线、桌椅和室内CI图牌布置工作,2天时间完成了标准化门楼和近260米围挡的安装任务。
临湖围堰 填出施工区域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土质疏松,加之工期处于暴雨季,开挖时极易发生滑坡、塌方现象。特别是对于延安万达文旅小镇来说,其开挖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总出土方量约135万方。一边是水域、一边是陆地,要想完成这个“献礼工程”可不简单。
为此,项目特地邀请岩土专家亲临“把脉诊断”、研讨方案措施。“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决定先对场地进行强夯地基处理,再进行回填。此外,我们对现场进行了充分勘探、考察,对施工方案中不足的细节修改50余次。”项目总工程师阮高勇回忆说。陆地区域处理完地基后,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强夯施工技术,水域15000平方米采用临湖围堰,进行场地平台形成,在这片区域,仅造地面积就达26万多平方米,使陆地面整体向湖中央推进15米,为下一步桩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变动为静 筑牢水域桩基
刚刚攻克了湿陷黄土地基的问题,水域打桩的难题又接踵而至。项目北侧临会师广场区域有7栋建筑单体架空在湖面之上,前期湖水回填工作已经完成,水域打桩等施工部分又成为项目面临的一大难题。施工涉及水域面积15000平方米,水下淤泥深度达5至18米。
“我们要在这么深的水下淤泥里打桩376根,我当时就懵了,一时间没想法,但是必须上啊。先后采用了旋挖成孔灌注桩、反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方法纷纷无效。”项目生产经理刘怡飞说。
“淤泥是流动的,既然是流体,那我们把它‘固定’后是不是就可以施工了呢?”在一次方案探讨中,李洪元提出了这个观点。
技术攻关小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试验,经过反复思考、论证,采用“旋挖桩+钢护筒”技术,成功解决了成孔难的问题,停滞的工作终于得到推进,项目水域桩基施工部分也得到了完美履约。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临湖傍山,鸟语花香。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充满“红色革命”气息的延安万达文旅小镇工程主体全面封顶。这座集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超大型综合项目,预计2021年6月开业,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攻坚克难 抢搭施工平台
延安万达项目施工难度极高。项目南北狭长,达1.5公里,东侧临湖,西侧靠山,地貌复杂,地表高低落差20多米,且黄土地质疏松,沟壑纵横。“依山傍水是不假,但是干起活来要命啊。”第一批到达项目的主力工长杨生广吐槽道。
“想致富,先修路。”项目场地平整工期仅有短短90天,先修路再施工,是不可能如期履约的。怎么办?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项目经理李洪元面前。
李洪元迅速召集第一批到达的17名先遣队员,打响红色文旅小镇的第一场“攻坚战”。
材料、机械进场,全靠车拉人拽,虽然条件艰苦,但第一批到达的17名先遣队员,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约60万公顷面积的测绘和界址旗安插任务,从现场就能看到各地块边界和项目所要承建的占地面积。
借用发电机临时用电,平整、硬化临建场地,3天时间便完成了集装箱从订货、加工、运输及到场安装、电线、桌椅和室内CI图牌布置工作,2天时间完成了标准化门楼和近260米围挡的安装任务。
临湖围堰 填出施工区域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土质疏松,加之工期处于暴雨季,开挖时极易发生滑坡、塌方现象。特别是对于延安万达文旅小镇来说,其开挖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总出土方量约135万方。一边是水域、一边是陆地,要想完成这个“献礼工程”可不简单。
为此,项目特地邀请岩土专家亲临“把脉诊断”、研讨方案措施。“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决定先对场地进行强夯地基处理,再进行回填。此外,我们对现场进行了充分勘探、考察,对施工方案中不足的细节修改50余次。”项目总工程师阮高勇回忆说。陆地区域处理完地基后,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强夯施工技术,水域15000平方米采用临湖围堰,进行场地平台形成,在这片区域,仅造地面积就达26万多平方米,使陆地面整体向湖中央推进15米,为下一步桩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变动为静 筑牢水域桩基
刚刚攻克了湿陷黄土地基的问题,水域打桩的难题又接踵而至。项目北侧临会师广场区域有7栋建筑单体架空在湖面之上,前期湖水回填工作已经完成,水域打桩等施工部分又成为项目面临的一大难题。施工涉及水域面积15000平方米,水下淤泥深度达5至18米。
“我们要在这么深的水下淤泥里打桩376根,我当时就懵了,一时间没想法,但是必须上啊。先后采用了旋挖成孔灌注桩、反循环钻孔灌注桩等方法纷纷无效。”项目生产经理刘怡飞说。
“淤泥是流动的,既然是流体,那我们把它‘固定’后是不是就可以施工了呢?”在一次方案探讨中,李洪元提出了这个观点。
技术攻关小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试验,经过反复思考、论证,采用“旋挖桩+钢护筒”技术,成功解决了成孔难的问题,停滞的工作终于得到推进,项目水域桩基施工部分也得到了完美履约。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