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571期:第0203版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劳模工匠篇


“我要一直干下去”

梁增基  咸阳市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先后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三秦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0多年来,梁增基不辞辛劳跋涉在渭北旱塬的小麦育种道路上,培育了“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等小麦良种,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小麦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1961年,年仅28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偏远、贫穷的长武。渭北旱塬的贫瘠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是他所不曾见过的。“一定要让农民增产,让大家吃饱饭。”梁增基下定决心。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上万次试验,1971年,小麦品种702和7125终于获得成功。此后,又培育出更加适合渭北地区种植的长武131和长武134。1979年,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改良小麦品种702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秦麦四号,使旱作小麦亩产达到300公斤。自此,秦麦四号在渭北旱塬、陇东地区的5个地市推广种植,形成了一条阻隔条锈病南下关中的“隔离带”。

“只要干得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如今,梁增基还在努力实现一个心愿: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下去,把育种阵地延续下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


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

白秀兰 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学习巷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人民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白秀兰在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余年。2015年她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话语,现在还时时回响在耳畔。

她时刻牢记建强党支部堡垒,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她带领社区党支部直面考验,全面动员辖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辖区群众零感染的目标。

“国庆佳节即将到来,祖国的发展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感珍惜!在这举国欢庆的曰子里,祝福祖国永远繁荣富强,人民永远幸福安康。”白秀兰深情地说道。

78岁高龄还坚守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白秀兰,不仅是学习巷社区的一面旗帜,更是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社区居民都觉得离不开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表示一定要弘扬劳模精神,奉献终老,用心用情干好各项工作,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好时代是力量之源

张新停  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二分厂机加工段钳工。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等荣誉称号。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伟大祖国71岁华诞,祝福祖国生日快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从一个农村放羊娃蜕变成为国防建设高级技工,张新停很是感慨。

“我想说,我赶上了好时代,祖国的强盛有我付出的一滴汗水。”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始终贯穿于工作生活中的张新停在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排解工作中的难题,完成好承担的生产任务,突显着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工匠的作用。

“你今天不努力,对不起昨天的奋斗。”这句座右铭时刻提醒着张新停。

最近,张新停收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更加觉得自己生在好时代。“好好学习,不给咱们劳模工匠丢人。好时代,是技术工人的力量之源,我将不负这个好时代。”张新停认真地说道。


在努力中实现人生价值

胡春霞  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3年初,不甘心过平庸的生活,23岁的胡春霞决定从汉中市勉县的一个小山村来到西安闯荡。

来到西安的第一年,她从一家饭店换到另一家饭店,但角色始终是服务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成功应聘进入德发长饺子馆。在这里做服务员的竞争压力超乎寻常,要想在三四百名服务员里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学外语是德发长服务员的必修课,但是胡春霞的英语底子并不好,她只能更加努力,靠着一股“拙劲”攻克语言关,还自学了日语、德语、韩语。

回顾这么多年的打拼,胡春霞觉得一切得益于勤于学习和坚持不懈。别人坚持不了的,她能坚持;别人不看好的,她仍然能坚持。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

从农民工到省劳模,再到全国人大代表,胡春霞完成了几级跳,她的努力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坚持换来了结果。但她没有忘记自己仍然是餐饮行业中的普通一员,未来还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新成绩。


倾心守护“中国车”

董宏涛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先后获得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三秦工匠、陕西省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

从2007年进入动车段起,董宏涛已从事动车组检修工作14年了,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动车组检修的行家里手。

回首过往,他始终忘不了第一次接触高铁动车组时的激动心情,始终忘不了第一次遇到检修难题时的挫败感,始终忘不了第一次独立攻关解决疑难问题后的喜悦。

铁路快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董宏涛感慨,近年来“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相继诞生,中国高铁成长为国家的闪亮名片。他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做好动车组的检修和保养,为动车客运安全保驾护航。

马上就要到“十一”了,也到了铁路人忙碌的时候。此刻,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我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带动身边的人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旅客安全快捷温馨出行提供可靠的动车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

邓庚  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先后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安康市2017年度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共产党员邓庚,凭着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处发展大鲵繁育和养殖产业,经过10年打拼拥有了近百万元资产,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还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1年,邓庚组织成立合作社,把自己的大鲵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养殖户们。随后,他将目光放在了林麝养殖上,筹措资金400余万元建设林麝养殖场。特色养殖成为该镇农民致富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的一条重要门路。

无论是养娃娃鱼,还是养林麝,致富全靠家乡的好山好水。邓庚说:“娃娃鱼和林麝都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家乡的青山绿水成就了我的特种养殖事业。”

“‘劳动模范’这个称号既是对我过去所付出的一种褒奖,也激励着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创造更灿烂的未来。”邓庚说道。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的公司先后与5个村的85户263人在册贫困户签订了产业精准扶贫协议,带领大家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抗疫英雄篇


敬佑生命坚定中医自信

雷根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他带领的国家(陕西)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作为一名援鄂医务人员,雷根平回来之后,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抗疫英雄”。“我常想,什么是英雄?我觉得英雄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厚积薄发,英雄应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锋芒毕露,英雄更应当是在平凡岗位书写着的人间大爱,在立足岗位上述说着的家国情怀。”雷根平如是说。

雷根平认为,每个人只要平时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去,只要时刻心系党和人民,做对国家和民族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称之为人民英雄。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雷根平工作的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个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方舱医院,陕西队积极作为,在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创制江夏方舱系列方,取得了零转重、零感染的骄人成绩,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药。

“在以后工作中,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更加坚定了中医自信、文化自信,作为陕西省名中医,更加坚定把荣誉写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坚守初心,敬佑生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雷根平坚定地说。


唯有继续前行才能不负荣誉

陈葆青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回忆起在武汉战“疫”的55天,陈葆青历历在目。其间生命的逝去,让他心情沉重;队员们团结一心并肩作战,让他感慨万分;各行各业凝心聚力共同抗疫,让他深深感动。

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地投入战斗。

陈葆青表示,国家举办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表彰大会,表彰抗疫英雄,对医务工作人员来说,是最高的礼遇。这场战“疫”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的胜利。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获此殊荣,唯有继续前行,勇挑重担,才能不负国家给予的这项荣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一定牢记初心,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准则,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平战结合时期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陈葆青说。


为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

巩守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书记说这次抗疫是一次大考,对我们医务人员和党员干部来说尤其是一次大考。”巩守平说。

让他欣慰的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他和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与病毒殊死较量,为抢救人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经受住了考验。

“我为自己是一名援鄂医疗队员而自豪,也为我带队的二附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自豪!”巩守平说,我们医疗队推出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六个硬核“交二方案”,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交大智慧和陕西力量。

巩守平表示,在武汉的53天里,每当看患者治愈出院时会倍感高兴,能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助力这场硬仗的胜利,把个人价值融入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是自己作为党员、作为医者的责任和荣光,“此时不出手,枉费从医心”更是自己由衷的心声。


以患者为中心守护人民健康

张卫宁  通用环球医疗西电集团医院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张卫宁说。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卫宁作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中的一员,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有幸能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感到万分荣耀。“我能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们医护人员及所有抗疫一线人员的关心和爱护,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我们所有抗疫战士,更属于为抗疫付出的每一位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张卫宁激动地说。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患者为中心,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夺取抗疫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张卫宁如是说。


用美食抚平英雄乡愁

高永宁  2020年3月被武汉市青山区政府授予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9月在陕西餐饮业抗疫先进企业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被授予最美厨师荣誉称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得知陕西援鄂医疗队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支援。”回忆当初,高永宁说。

2月28日,高永宁等三位陕菜大师义无反顾地奔赴千里之外的疫情重灾区,以三人之力承担起陕西医疗救援队二百余人的一日数餐,承受着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每天为抗击疫情的队员们精心烹制泡馍、油泼面、肉夹馍、凉皮等地道营养健康的陕西家乡美食,以解味蕾的“乡愁”,让他们能够充满能量去阻击疫情。

在武汉的那段日子,高永宁把全部精力放在烹制营养健康的家乡美食中,他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去守护医护人员的胃。

支援结束回到西安后,高永宁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怀,这让他动力满满。“我将努力开展营养配餐与食疗药膳的研发工作,培养更多的营养配餐工作者,竭尽全力推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刚刚根据西安市高技能人才与“5515工程”政策,成立了永宁私膳营养配餐研习工作室的高永宁如是说。


“我愿做挺身而出的凡人”

任瑞  榆林市第二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师,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湖北省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等荣誉称号。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1月26日(正月初二),任瑞作为榆林市首批9名援鄂医护队员启程奔赴武汉。此后,她所在的陕西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全面接管了武汉九院的危重症区和重症病区,全体队员历经55天不懈奋战,累计治愈出院65人。

9月8日8时,人民大会堂前,任瑞胸口别着一朵大红花,手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入场证件,灿烂的笑容,定格在首都的蓝天白云下。

“当习总书记讲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时,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任瑞说,那一刻,自己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载誉归来,任瑞在返程后的第二天,便换上护士服,戴上燕尾帽,整理好口罩,在左胸口佩戴上工作牌,重新投入到榆林二院妇产科繁琐而又忙碌的工作中。

“这是一份至高荣誉,也是一种崭新的压力和动力。支援武汉抗疫一线的时间里,科室里的其他同事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大家都很辛苦,所以这份荣誉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任瑞坚定地说,“伟大的抗疫精神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后,只要祖国有召唤,我还愿做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鲜康 王何军采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