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蝶变五十年 矫健迈步再出发
——澄合矿业公司成立五十周年企业文化综述
黄河之滨、洛水之畔,一座现代化煤炭企业在这里屹立挺拔;高山厚土、诗经文化,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世代赓续;井架天轮、栈桥煤仓,相互交织的美丽画卷在这里相得益彰。半世纪栉风沐雨、接续奋斗,从艰苦创业到多元发展,从人力作业到智慧化矿山,几代澄合人用他们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和不懈拼搏的奋斗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创新求变的赞歌。
2020年5月23日重庆陕煤川维港合资项目正式签约
产业报国书写“澄合贡献”
50年前,9400余名“煤黑子”手握镐头、铁锹,为了响应国家“产业报国”“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来到荒芜寂寥的渭北黄土台塬,逐风破雪、战天斗地,以苦干实干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那时落后的炮采工艺,安全系数低、劳动强度大,矿工们用手镐破煤、人力拖筐背煤。受井下地质条件影响,矿工们猫着身子走过狭长的巷道,遇到地质构造甚至要匍匐前进,原煤是混着矿工的汗水,一镐连着一镐、一筐接着一筐实打实干出来的。器材物资紧缺就修修补补再用,没有住房就住土窑子、地窝子。十年间,二矿、一矿、董家河矿相继建设投产,一个个地下宝库接连打开,沉睡了亿万年的滚滚乌金重见天日。直至1995年,澄合年产原煤已从建设初期的20万吨升至135万吨,为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作出了“澄合贡献”。
这一时期,澄合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矿工频频出现在井下巷道,打破了煤矿只能是男人世界的铁律,她就是全国劳模赵伯璧。没有更衣室,赵伯璧在文件柜后更衣十余寒暑;没有洗澡堂,一个大铁盆伴随了她整整20年;遇到生理期,她也坚持下井不间断;为了避免井下解手问题,她养成了下井前少吃干粮不喝水的习惯。她那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奉献精神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正是那个时期澄合人的鲜明写照。
澄合第一代创业者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雨打霜寒,一门心思多出煤炭,一门心思建设澄合,用他们的忠诚与责任、坚韧与无畏奏响了“我为祖国献煤炭”的主旋律,写下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新诗篇,也为一代代的接续者积淀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后期澄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凝练、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绝”展示现场。
创新发展驱动“澄合智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九五”计划初期,煤炭形势面临严峻考验,煤炭部结束总承包、实施分类指导和解困规划,澄合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出了“上规模、搞整顿、抓管理”,促进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工作的发展战略。一时之间,澄合人在低谷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做精做细非煤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澄合人爬坡过坎、不离不弃,搏击市场、浴火重生,迎来了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澄合开始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精细管理的探索之旅。2006年,是澄合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元年,随着赴枣庄、徐州、潞安等煤炭企业学习人员的归来,澄合在借鉴多方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举企业发展之旗、筑凝心聚力之魂、塑员工文明之形”的企业文化三大系统。2008年,澄合企业文化与管理全面融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强化作业现场的精细管控;“手指口述”“岗位描述”活动,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精品工程”“精品示范区”创建,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三功两素”修炼、“四项技术”应用,不断激发全员潜能,营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几年间,澄合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矿区文明程度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全国煤炭工业学习创新品牌矿”“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矿”“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奖项纷至沓来。
这一代澄合人的记忆中永远不乏一个名字——张玉和。他妙手回春,能使“瘫痪”的矿山机电设备快速运转;他手到病除,可让深度“患疾”的老设备起死回生;他爱岗敬业,只要工作需要总是随叫随到;他无私奉献,用心用情把控设备脉搏、深耕矿山土地。“不能让有问题的设备从我的手中溜走,要想方设法让落后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潜能”是他的信仰,“能为别人做些有益的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他的座右铭,他用手中的技术改变了外人对矿工的看法,实现了矿工由“煤黑子”向“煤亮子”的转变。
在最困难的时期和最辉煌的十年,澄合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采煤机械化程度由5%提升至98.2%,综掘机械化程度由零提高到82.9%,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至2013年末,6个原煤生产矿井年产量达645.67万吨,百万吨死亡率由1996年的1.874%降为零。澄合第二代建设者熬过寒冬、度过危机,图强思变、务实进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书写着澄合的发展篇章。
澄合“绣花”高质量发展论坛。
“陕煤之声”职工歌咏比赛。
战略谋划打造“澄合品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下行压力……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随着煤炭产业进入去产能的阵痛期和促转型的艰难期,煤炭市场寒意逼人、企业经营异常困难、职工工资无法保障,澄合又一次回到命运抉择的重大关口。“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中倒下”,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推动战略转型,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澄合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王村煤矿、电力分公司、救护大队干部职工相继北上,在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上打造了“站得住、立得稳、树品牌、创奇迹”的澄合品牌,也为公司治亏创效、转型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面对寒冬不等不靠不要,面对转型集众志汇众力。彼时,澄合清醒认识到体量小、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等先天弊端是转型发展无法跨越的沟坎,精细智能、合作共赢才是闯出改革深水区的必由之路。这段路澄合走得执着而勇毅,打通陕渝、陕赣跨省能源战略合作空间,开启“产能置换+能源保障+煤炭储运+物流贸易”的战略合作新模式,为山阳、西卓两个年产300万吨矿井的建成投产注入了新血液,构建了煤炭产运储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国首例复杂地质条件下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设、全国首例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建设、配售电改革、110工法、快速掘进、TDS矸石智能分选……澄合用科技创新、智能引领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在不断磨砺中,澄合拥有了更加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发展理念与宏大视野。作为关中老局,澄合拥有陕北大体量新建矿井所没有的传统优势和文化积淀,用党建领航、用管理强企、用人才兴企,这三招形成有机整体作用日益凸显。“12359”党建工作思路蓄势领航,“五新高地”建设定标布阵,“1366”企业文化厚积薄发,“十百千”人才培养战略强势推进,“绣花”澄合高质量发展建塑企业文化新标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相继推行。陕西省劳动模范蒙天朝、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李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殷书华、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张蕾等一批批务实担当的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在推动煤矿管理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澄合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高质量发展路子。
思想的火花再次迸发,燎原之势已经形成。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澄合擘画出“产能千万吨,产值100亿元,利润5亿元,职工7000人,收入上十万元”的“11571”战略发展蓝图。站在下一个50年的新起点上,澄合人将继续阔步向前,持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图强思变、务实进取”的改革精神、“创新求变、‘绣花’管理”的发展理念,用心描绘澄合“11571”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创造新的历史,续写新的荣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黄河之滨、洛水之畔,一座现代化煤炭企业在这里屹立挺拔;高山厚土、诗经文化,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世代赓续;井架天轮、栈桥煤仓,相互交织的美丽画卷在这里相得益彰。半世纪栉风沐雨、接续奋斗,从艰苦创业到多元发展,从人力作业到智慧化矿山,几代澄合人用他们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和不懈拼搏的奋斗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创新求变的赞歌。
2020年5月23日重庆陕煤川维港合资项目正式签约
产业报国书写“澄合贡献”
50年前,9400余名“煤黑子”手握镐头、铁锹,为了响应国家“产业报国”“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来到荒芜寂寥的渭北黄土台塬,逐风破雪、战天斗地,以苦干实干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那时落后的炮采工艺,安全系数低、劳动强度大,矿工们用手镐破煤、人力拖筐背煤。受井下地质条件影响,矿工们猫着身子走过狭长的巷道,遇到地质构造甚至要匍匐前进,原煤是混着矿工的汗水,一镐连着一镐、一筐接着一筐实打实干出来的。器材物资紧缺就修修补补再用,没有住房就住土窑子、地窝子。十年间,二矿、一矿、董家河矿相继建设投产,一个个地下宝库接连打开,沉睡了亿万年的滚滚乌金重见天日。直至1995年,澄合年产原煤已从建设初期的20万吨升至135万吨,为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作出了“澄合贡献”。
这一时期,澄合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矿工频频出现在井下巷道,打破了煤矿只能是男人世界的铁律,她就是全国劳模赵伯璧。没有更衣室,赵伯璧在文件柜后更衣十余寒暑;没有洗澡堂,一个大铁盆伴随了她整整20年;遇到生理期,她也坚持下井不间断;为了避免井下解手问题,她养成了下井前少吃干粮不喝水的习惯。她那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奉献精神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正是那个时期澄合人的鲜明写照。
澄合第一代创业者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雨打霜寒,一门心思多出煤炭,一门心思建设澄合,用他们的忠诚与责任、坚韧与无畏奏响了“我为祖国献煤炭”的主旋律,写下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新诗篇,也为一代代的接续者积淀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为后期澄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凝练、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绝”展示现场。
创新发展驱动“澄合智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九五”计划初期,煤炭形势面临严峻考验,煤炭部结束总承包、实施分类指导和解困规划,澄合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出了“上规模、搞整顿、抓管理”,促进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工作的发展战略。一时之间,澄合人在低谷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做精做细非煤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澄合人爬坡过坎、不离不弃,搏击市场、浴火重生,迎来了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澄合开始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精细管理的探索之旅。2006年,是澄合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元年,随着赴枣庄、徐州、潞安等煤炭企业学习人员的归来,澄合在借鉴多方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举企业发展之旗、筑凝心聚力之魂、塑员工文明之形”的企业文化三大系统。2008年,澄合企业文化与管理全面融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强化作业现场的精细管控;“手指口述”“岗位描述”活动,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精品工程”“精品示范区”创建,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三功两素”修炼、“四项技术”应用,不断激发全员潜能,营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几年间,澄合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矿区文明程度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全国煤炭工业学习创新品牌矿”“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矿”“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奖项纷至沓来。
这一代澄合人的记忆中永远不乏一个名字——张玉和。他妙手回春,能使“瘫痪”的矿山机电设备快速运转;他手到病除,可让深度“患疾”的老设备起死回生;他爱岗敬业,只要工作需要总是随叫随到;他无私奉献,用心用情把控设备脉搏、深耕矿山土地。“不能让有问题的设备从我的手中溜走,要想方设法让落后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潜能”是他的信仰,“能为别人做些有益的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他的座右铭,他用手中的技术改变了外人对矿工的看法,实现了矿工由“煤黑子”向“煤亮子”的转变。
在最困难的时期和最辉煌的十年,澄合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采煤机械化程度由5%提升至98.2%,综掘机械化程度由零提高到82.9%,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至2013年末,6个原煤生产矿井年产量达645.67万吨,百万吨死亡率由1996年的1.874%降为零。澄合第二代建设者熬过寒冬、度过危机,图强思变、务实进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书写着澄合的发展篇章。
澄合“绣花”高质量发展论坛。
“陕煤之声”职工歌咏比赛。
战略谋划打造“澄合品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煤炭下行压力……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随着煤炭产业进入去产能的阵痛期和促转型的艰难期,煤炭市场寒意逼人、企业经营异常困难、职工工资无法保障,澄合又一次回到命运抉择的重大关口。“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中倒下”,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推动战略转型,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澄合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王村煤矿、电力分公司、救护大队干部职工相继北上,在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上打造了“站得住、立得稳、树品牌、创奇迹”的澄合品牌,也为公司治亏创效、转型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面对寒冬不等不靠不要,面对转型集众志汇众力。彼时,澄合清醒认识到体量小、成本高、历史负担重等先天弊端是转型发展无法跨越的沟坎,精细智能、合作共赢才是闯出改革深水区的必由之路。这段路澄合走得执着而勇毅,打通陕渝、陕赣跨省能源战略合作空间,开启“产能置换+能源保障+煤炭储运+物流贸易”的战略合作新模式,为山阳、西卓两个年产300万吨矿井的建成投产注入了新血液,构建了煤炭产运储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国首例复杂地质条件下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建设、全国首例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建设、配售电改革、110工法、快速掘进、TDS矸石智能分选……澄合用科技创新、智能引领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在不断磨砺中,澄合拥有了更加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发展理念与宏大视野。作为关中老局,澄合拥有陕北大体量新建矿井所没有的传统优势和文化积淀,用党建领航、用管理强企、用人才兴企,这三招形成有机整体作用日益凸显。“12359”党建工作思路蓄势领航,“五新高地”建设定标布阵,“1366”企业文化厚积薄发,“十百千”人才培养战略强势推进,“绣花”澄合高质量发展建塑企业文化新标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相继推行。陕西省劳动模范蒙天朝、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李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殷书华、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张蕾等一批批务实担当的先进典型竞相涌现。在推动煤矿管理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澄合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高质量发展路子。
思想的火花再次迸发,燎原之势已经形成。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澄合擘画出“产能千万吨,产值100亿元,利润5亿元,职工7000人,收入上十万元”的“11571”战略发展蓝图。站在下一个50年的新起点上,澄合人将继续阔步向前,持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图强思变、务实进取”的改革精神、“创新求变、‘绣花’管理”的发展理念,用心描绘澄合“11571”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创造新的历史,续写新的荣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