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提升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劳而获的学术成就。即便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可能需要面对9 9 %失败的可能性。何况,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学术论文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报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发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科研项目则为研究提供资源支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论文版面和项目资金只能优先配置给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这就势必造成多数人论文难发、项目难申的情况。
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导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但总体上科研院校导师队伍的水平较高。学无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选择导师时,盲从于导师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官衔,忽视研究兴趣和培养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种子早在选择之时就已埋下,无关学术本身。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域,并非资源浪费,而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对教育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调整。
当然,“学术临时工”的产生也有其他内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硕士生在报考博士时,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学术压力缺少认知;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压力,要学会正视这些问题,深挖根源,妥善解决。
当然,守护科研理想也需要净化科研风气,尊重科研规律,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尊重年轻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同时,针对年轻的科研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问题,要加大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力度,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他们统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曾润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提升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劳而获的学术成就。即便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可能需要面对9 9 %失败的可能性。何况,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学术论文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报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发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科研项目则为研究提供资源支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论文版面和项目资金只能优先配置给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这就势必造成多数人论文难发、项目难申的情况。
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导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但总体上科研院校导师队伍的水平较高。学无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选择导师时,盲从于导师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官衔,忽视研究兴趣和培养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种子早在选择之时就已埋下,无关学术本身。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域,并非资源浪费,而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对教育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调整。
当然,“学术临时工”的产生也有其他内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硕士生在报考博士时,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学术压力缺少认知;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压力,要学会正视这些问题,深挖根源,妥善解决。
当然,守护科研理想也需要净化科研风气,尊重科研规律,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尊重年轻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同时,针对年轻的科研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问题,要加大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力度,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他们统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曾润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