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东汉永平(公元5 8 -7 5 年)年间,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张灯结彩。此后相沿成俗,成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远在汉代,就在这天晚上燃灯,以纪念太乙神(北极星君)。据记载,汉明帝从西域引进“腊月赏灯”的习俗,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此俗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 1 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 0 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 万盏花灯,就像一棵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民国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
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如今,西安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灯会活动,西安城墙灯会、大唐芙蓉园灯会等,点亮了西安,惊艳了世界。
陕西人的元宵节,不仅有炫目的灯光、欢快的锣鼓、热闹的社火,更有很多流传千年的习俗与特色小吃。
送灯与打灯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
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一般送一对灯笼,1 0 根蜡烛,1 0 根麻花,连送1 2 年。
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玩灯”,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闹灯”,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完灯”。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灯球、灯树、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农村,盛行放灯、观灯的风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每年元宵节,一些繁华地带都会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灯树”是从唐代开始兴起的风俗。每年元宵夜,长安仕宦人家喜欢制作灯树。灯树高达数1 0 尺,树干用丝绸缠绕,树枝上悬灯万盏,远远望去,五彩缤纷,霞光万道。苏味道的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是这种境况的描写。“灯树”的风俗一直流传不衰,现代的元宵节或其它盛大节日,仍有“灯树”之举。所谓“火树银花”,即指此而言。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风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风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许多地方看到。
放天灯
“放天灯”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记载,唐时已有此举。放天灯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篓,用木片做骨架,外面糊白纸或红纸,灯底部绑一个十字架,里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当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去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 0 0 米左右。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吃元宵、喝米面茶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这是节日特有的风味食品,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吃。元宵是用糯米粉和面,内包糖馅(芝麻、花生、枣泥等),制成圆形;多数是用馅做中心,外滚粘米粉而成圆形。前者叫汤圆,后者叫元宵。因形状是圆形,象征全家团圆。味道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甜蜜。这天,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送的礼品是元宵,娘家招待来客也是元宵。元宵节当天,还要喝米面茶。米面茶是用米粉拌入清油、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炒熟制成的,类似油茶。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喝了米面茶才清醒。”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五样豆煮成的粥)后,就糊涂了,不惜金钱,大办年货。为了讲排场,可能造成浪费。喝了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这个年花费太多了,从此精简节约,勤劳生产过日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东汉永平(公元5 8 -7 5 年)年间,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张灯结彩。此后相沿成俗,成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远在汉代,就在这天晚上燃灯,以纪念太乙神(北极星君)。据记载,汉明帝从西域引进“腊月赏灯”的习俗,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此俗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 1 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 0 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 万盏花灯,就像一棵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民国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
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如今,西安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灯会活动,西安城墙灯会、大唐芙蓉园灯会等,点亮了西安,惊艳了世界。
陕西人的元宵节,不仅有炫目的灯光、欢快的锣鼓、热闹的社火,更有很多流传千年的习俗与特色小吃。
送灯与打灯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
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一般送一对灯笼,1 0 根蜡烛,1 0 根麻花,连送1 2 年。
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玩灯”,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闹灯”,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完灯”。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灯球、灯树、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农村,盛行放灯、观灯的风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每年元宵节,一些繁华地带都会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灯树”是从唐代开始兴起的风俗。每年元宵夜,长安仕宦人家喜欢制作灯树。灯树高达数1 0 尺,树干用丝绸缠绕,树枝上悬灯万盏,远远望去,五彩缤纷,霞光万道。苏味道的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是这种境况的描写。“灯树”的风俗一直流传不衰,现代的元宵节或其它盛大节日,仍有“灯树”之举。所谓“火树银花”,即指此而言。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风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风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许多地方看到。
放天灯
“放天灯”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记载,唐时已有此举。放天灯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篓,用木片做骨架,外面糊白纸或红纸,灯底部绑一个十字架,里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当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去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 0 0 米左右。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吃元宵、喝米面茶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这是节日特有的风味食品,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吃。元宵是用糯米粉和面,内包糖馅(芝麻、花生、枣泥等),制成圆形;多数是用馅做中心,外滚粘米粉而成圆形。前者叫汤圆,后者叫元宵。因形状是圆形,象征全家团圆。味道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甜蜜。这天,出嫁的女儿给娘家送的礼品是元宵,娘家招待来客也是元宵。元宵节当天,还要喝米面茶。米面茶是用米粉拌入清油、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炒熟制成的,类似油茶。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喝了米面茶才清醒。”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五样豆煮成的粥)后,就糊涂了,不惜金钱,大办年货。为了讲排场,可能造成浪费。喝了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这个年花费太多了,从此精简节约,勤劳生产过日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