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记忆中回归故里
几乎没有人猜到我的故乡在哪里。他们总把我当成南方人,或者湖北人,因为我在武汉读过7 年书。娇小柔弱大约不符合人们对西北人的想象。“裤带面”和小时候父母单位过年发“半扇羊”,就成了我讲述和炫耀的资本,它们是我对故乡最为直接的记忆。
后来我发现,记忆是靠不住的。比如南小巷(x i a n g),父母一直都把它叫南小巷(h a n g ),以至于我在语文考试中答错了题,老爸还振振有词:明明是h a n g 子嘛,啥时候变成了x i a n g ?我对这条巷子的记忆就是小学校和斜对面有个“农民商店”,去外地读书过年回来,瑟瑟发抖地挤坐在小店里的长板凳上,吃一碗凉皮,再有就是原本挺宽的巷子越来越窄,越来越乱,人车混杂,进去了很难出来,让人不喜欢。
弟弟的记忆全然不是这样,他对家门口的这条巷子充满深情。尽管已经搬离多年,却时不时要骑自行车,后来是开车回巷子里转一圈,说那里多热闹,多有人气,说哪个门面的羊肉泡馍、哪家的胡辣汤有多香,我在记忆里搜寻一圈,全然找不到它们的影子。
其实,每个人心里的故乡是不一样的,即便你们是兄弟,是乡党,对故土也会有不同的印象,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你离开得越久,越容易成为乡邻眼里的“外乡人”,到了某一时刻,会像加缪的《局外人》一样,疏远、隔阂、不知所措。
我记得有一年,站在家的阳台上,那时城里还没那么多高楼,晴空碧日下,能看到远处秦岭的黛青山色。那叠嶂起伏的山后面,是什么?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很大,而那时的我,都还不曾出过关中平原。
去山的那一边,这个念想让我急切地逃离。岂止我一个,有多少人或自觉或被迫地远离故乡?有人离开后满心牵挂,有人逃离之后,就没想再回去。可真正与故乡形同陌路的,少之又少。
故乡,不仅仅是你出生的那个地方,还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庭(族),你的阶层。
最初的、记忆中的那个故乡其实是回不去的,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逃离它一样。在某一个时刻,你会突然想起它,甚至不用想。人流里,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夹杂个别乡音,哪怕是一丝一缕,我都能敏感地辨别出来,心里陡然涌起一种亲切感:哦,他是我的乡党。故乡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走到眼前。
“或许就在某一个黄昏,我突然回头,看见了落向我家乡的夕阳。”刚过3 0 岁,辞去乡农机管理员工作、孤身一人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刘亮程,看着太阳从城市上空落下去,落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些被他遗忘多年,让他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小村庄,被他想了起来。“仿佛从一场睡梦中醒来,看见了另外一个世界,如此强大、饱满、鲜活地存放在身边,那是我曾经的家乡,从记忆中回来了。”
于是,就写了近十年,有了那一本反反复复被出版、被阅读的《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说:“我们都有一个土地上的家乡和精神中的故乡。当那个能够找到名字、找到一条道路回去的地理意义上的家乡远去时,我们心中已经铸就出一个不会改变的故乡。而那个故乡,便是我和这个世界的相互拥有。”
□冯雪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几乎没有人猜到我的故乡在哪里。他们总把我当成南方人,或者湖北人,因为我在武汉读过7 年书。娇小柔弱大约不符合人们对西北人的想象。“裤带面”和小时候父母单位过年发“半扇羊”,就成了我讲述和炫耀的资本,它们是我对故乡最为直接的记忆。
后来我发现,记忆是靠不住的。比如南小巷(x i a n g),父母一直都把它叫南小巷(h a n g ),以至于我在语文考试中答错了题,老爸还振振有词:明明是h a n g 子嘛,啥时候变成了x i a n g ?我对这条巷子的记忆就是小学校和斜对面有个“农民商店”,去外地读书过年回来,瑟瑟发抖地挤坐在小店里的长板凳上,吃一碗凉皮,再有就是原本挺宽的巷子越来越窄,越来越乱,人车混杂,进去了很难出来,让人不喜欢。
弟弟的记忆全然不是这样,他对家门口的这条巷子充满深情。尽管已经搬离多年,却时不时要骑自行车,后来是开车回巷子里转一圈,说那里多热闹,多有人气,说哪个门面的羊肉泡馍、哪家的胡辣汤有多香,我在记忆里搜寻一圈,全然找不到它们的影子。
其实,每个人心里的故乡是不一样的,即便你们是兄弟,是乡党,对故土也会有不同的印象,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你离开得越久,越容易成为乡邻眼里的“外乡人”,到了某一时刻,会像加缪的《局外人》一样,疏远、隔阂、不知所措。
我记得有一年,站在家的阳台上,那时城里还没那么多高楼,晴空碧日下,能看到远处秦岭的黛青山色。那叠嶂起伏的山后面,是什么?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很大,而那时的我,都还不曾出过关中平原。
去山的那一边,这个念想让我急切地逃离。岂止我一个,有多少人或自觉或被迫地远离故乡?有人离开后满心牵挂,有人逃离之后,就没想再回去。可真正与故乡形同陌路的,少之又少。
故乡,不仅仅是你出生的那个地方,还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庭(族),你的阶层。
最初的、记忆中的那个故乡其实是回不去的,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逃离它一样。在某一个时刻,你会突然想起它,甚至不用想。人流里,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夹杂个别乡音,哪怕是一丝一缕,我都能敏感地辨别出来,心里陡然涌起一种亲切感:哦,他是我的乡党。故乡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走到眼前。
“或许就在某一个黄昏,我突然回头,看见了落向我家乡的夕阳。”刚过3 0 岁,辞去乡农机管理员工作、孤身一人在乌鲁木齐打工的刘亮程,看着太阳从城市上空落下去,落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些被他遗忘多年,让他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小村庄,被他想了起来。“仿佛从一场睡梦中醒来,看见了另外一个世界,如此强大、饱满、鲜活地存放在身边,那是我曾经的家乡,从记忆中回来了。”
于是,就写了近十年,有了那一本反反复复被出版、被阅读的《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说:“我们都有一个土地上的家乡和精神中的故乡。当那个能够找到名字、找到一条道路回去的地理意义上的家乡远去时,我们心中已经铸就出一个不会改变的故乡。而那个故乡,便是我和这个世界的相互拥有。”
□冯雪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