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奋斗故事 悟劳模精神
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见闻
人间四月芳菲天,学习劳模正当时。
4 月2 6 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中铁一局高级技师窦铁成,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铁一局高级测量工白芝勇,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西军分别从广州、宝鸡、大连风尘仆仆赶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铁院),参加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开展的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三位全国劳动模范带着精彩的成长故事和绝技绝活,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中间,“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在“零距离”接触中让莘莘学子聆听奋斗者的故事、体悟劳模工匠精神、感受劳动创造的伟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弘扬工匠精神,学习劳模风范”的活动主题。
这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此次活动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办,中铁一局工会和陕铁院工会承办,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徐富权表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是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学习党史与弘扬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重温党的历史,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座谈会上,作为陕铁院的校友,窦铁成以《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齐奋进》为题,讲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联系党史学习分享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还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鼓励学生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事业成功;要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要爱企如家,乐于奉献,拼搏出更精彩的人生。白芝勇就“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进行讲解;梁西军联系陕铁院“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围绕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谈了自己的见解。
三位劳模的讲述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陕铁院老师刘明学说:“聆听了三位劳模的奋斗历程,很受启迪。我们一定要增强党性,在锤炼品质中学习劳模精神,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这是一次对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检阅
“工匠精神是一种心存敬畏,执着专一的价值观,是一种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力求完美,做到极致的追求。”这是白芝勇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读。
陕铁院高铁3 1 9 1 班学生芦宇鑫在面对面交流时说:“听完您的精彩演讲,我了解到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向您学习,把工匠精神当成一种职业追求。”
创新无止境,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这些创新成果许多都来自生产一线、出自技术工人之手。梁西军联系我国高铁迅猛发展的态势,谈到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张福荣、毛红梅、田倩都是陕铁院获得众多殊荣的优秀教师。她们听后感同身受,表示一定要践行劳模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从严从细从实要求自己,力求创新,立德树人,做学生锤炼品质、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陕铁院校长焦胜军表示,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是对我们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工作的一次检阅。学校将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的工作,让劳模工匠精神入心入脑、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
这是一次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创新实践
这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在召开座谈会的同时,还举办了“听芝勇故事绘就测量人生”“和铁成师傅说就业”主题活动及“弘扬工匠精神做有为青年”梁西军主题报告会,形式不拘一格、场面生动活泼,拉近了劳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亲切感。
目前,职业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陕铁院成功入选全国5 6 所高水平职业院校之列。陕铁院党委书记王津说,举办这次活动,是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一次创新实践。
活动期间,铁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梁西军为客座教授。窦铁成还为陕铁院赠送了有关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书籍,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先进人物的精神激励自己。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劳模工匠精神。陕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陕铁院老师王海燕表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时代,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提高本领、苦练技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全过程,精心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人才。
徐富权表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将继续为劳模进校园发挥作用,让更多劳模走进校园,走进师生之中,与青年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将继续关注关心劳模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影响力,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模、崇尚劳动、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人间四月芳菲天,学习劳模正当时。
4 月2 6 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中铁一局高级技师窦铁成,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中铁一局高级测量工白芝勇,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西军分别从广州、宝鸡、大连风尘仆仆赶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铁院),参加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开展的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三位全国劳动模范带着精彩的成长故事和绝技绝活,走进校园、走进学生中间,“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在“零距离”接触中让莘莘学子聆听奋斗者的故事、体悟劳模工匠精神、感受劳动创造的伟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弘扬工匠精神,学习劳模风范”的活动主题。
这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此次活动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办,中铁一局工会和陕铁院工会承办,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徐富权表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是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学习党史与弘扬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重温党的历史,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座谈会上,作为陕铁院的校友,窦铁成以《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齐奋进》为题,讲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联系党史学习分享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还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鼓励学生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事业成功;要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要爱企如家,乐于奉献,拼搏出更精彩的人生。白芝勇就“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进行讲解;梁西军联系陕铁院“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围绕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谈了自己的见解。
三位劳模的讲述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陕铁院老师刘明学说:“聆听了三位劳模的奋斗历程,很受启迪。我们一定要增强党性,在锤炼品质中学习劳模精神,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这是一次对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检阅
“工匠精神是一种心存敬畏,执着专一的价值观,是一种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力求完美,做到极致的追求。”这是白芝勇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读。
陕铁院高铁3 1 9 1 班学生芦宇鑫在面对面交流时说:“听完您的精彩演讲,我了解到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向您学习,把工匠精神当成一种职业追求。”
创新无止境,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这些创新成果许多都来自生产一线、出自技术工人之手。梁西军联系我国高铁迅猛发展的态势,谈到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张福荣、毛红梅、田倩都是陕铁院获得众多殊荣的优秀教师。她们听后感同身受,表示一定要践行劳模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从严从细从实要求自己,力求创新,立德树人,做学生锤炼品质、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陕铁院校长焦胜军表示,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是对我们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工作的一次检阅。学校将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的工作,让劳模工匠精神入心入脑、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
这是一次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创新实践
这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在召开座谈会的同时,还举办了“听芝勇故事绘就测量人生”“和铁成师傅说就业”主题活动及“弘扬工匠精神做有为青年”梁西军主题报告会,形式不拘一格、场面生动活泼,拉近了劳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亲切感。
目前,职业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陕铁院成功入选全国5 6 所高水平职业院校之列。陕铁院党委书记王津说,举办这次活动,是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一次创新实践。
活动期间,铁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梁西军为客座教授。窦铁成还为陕铁院赠送了有关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书籍,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先进人物的精神激励自己。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劳模工匠精神。陕西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陕铁院老师王海燕表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时代,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提高本领、苦练技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全过程,精心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人才。
徐富权表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将继续为劳模进校园发挥作用,让更多劳模走进校园,走进师生之中,与青年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将继续关注关心劳模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影响力,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劳模、崇尚劳动、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