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求解一个关乎你我的问题
灾害与意外来临时如何自救
5 月1 2 日是第1 3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之源。面对这些不幸的“突袭”,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5 月3 日晚,福建福州某小区内,一名1 3 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在6 楼。多次拍打电梯门、按下紧急按钮和开门键均无反应后,男孩撬开电梯轿厢门和层门钻出,瞬间跌落电梯井道,不幸坠亡。
3 月4 日上午8 时许,紧挨着广西河池龙马村小学的山岩崩塌,巨石砸穿教室,砸飞课桌。幸而教师卢金条在事发瞬间听到窗外巨响,组织学生急速撤离、摇铃向全校发出警报。5 0 秒,2 0 2 名师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脱险”。
前者令人扼腕叹息,后者赢得全网点赞。灾难面前,怎样以紧急自救避免二次伤亡、赢得宝贵生机?当前我国民众的防灾自救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第1 3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这个沉重的话题亟待求解。
重视自救、学习自救,我们做到了吗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学会防范与自救却非一日之功。多位专家、教师表示,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段”及时避险,与平时的防灾教育及实践关系密切。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整体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2 0 2 0 年底对某高风险地区的2 0 0 0 多户居民开展调查,结果显示:
一方面,居民对灾害的关注度、风险意识、参与社区减灾意愿、应急技能、应急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提升,近5 0 %受访者自认非常关注灾害,与2 0 1 9年相比上升1 4 .2 %;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本村/社区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认知较为乐观,6 6 .5 %的人表示本村/社区近一年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很小。
“从家庭层面看,虽然受访者对自家减灾能力普遍有自信,但事实上,风险应对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北师大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介绍,被问及家庭应急物品准备情况时,仍有4 1 .4 %的居民表示家里还没有配备应急包。
“居民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风险监测处处长王成磊指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部分地方政府重“救灾”轻“减灾”,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薄弱。
与灾祸狭路相逢,应该怎么做
同样是电梯故障,冷静自救不乏成功样本。例如,电梯急速下坠时,迅速按亮每层按钮,或可激活防下坠、防冲顶装置,趁电梯停顿开门间隙尽快离开。
专家提示,电梯有两层门,轿厢入口的轿厢门和层站入口的层门。撬门逃生极度危险,应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等待维保人员解除故障。还有一些乘梯的坏习惯会给安全埋下“炸弹”,须注意纠正。电梯门正在关闭时,用手、脚等阻止关门;手扒电梯门、倚靠电梯门,等等。
火灾、地震、沙尘暴等,也是居家易遇的险情。“家里应储备一定的干粮、饮用水、收音机、手电筒等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遭遇突发状态时,可在无电无水无网络无信号等条件下发出警报。”河海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育民建议,如遇地震,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也可躲在桌、柜底及房间内侧的墙角,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
王成磊建议,事故灾难发生后,要第一时间积极自救互救,尽力降低致伤致残率。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通过1 1 0 、1 1 9 、1 2 0 等平台报告求助。同时,坚决配合政府部门救援救助安排,不盲目行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提升应急能力,公众教育如何开展
令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印象深刻的是,防灾减灾公共教育逐年多起来,入脑入心的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非常用持出袋’的急救包是日本家庭必备物品。实际上,我国一些家庭也有应急包,但不少居民对此不以为意,觉得包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创可贴。”
只有增强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才能帮助群众提升意识、强化能力。多位专家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引导和支持大众学习掌握灾害一般特征和避险自救技能。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应结合学生特点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陈育民建议。
张强呼吁,完善个体-家庭-社区等主体间的系统性联动,尤其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一方面,应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另一方面,父母们要真正重视防灾减灾教育,以身作则,对老人、孩子做好科普和保护。
“防灾教育不仅是疏散演练,演练也不应只在防灾减灾日。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也要跟上时代推陈出新,创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模式。”陈育民认为。 (姚亚奇 张胜 王斯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5 月1 2 日是第1 3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之源。面对这些不幸的“突袭”,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5 月3 日晚,福建福州某小区内,一名1 3 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在6 楼。多次拍打电梯门、按下紧急按钮和开门键均无反应后,男孩撬开电梯轿厢门和层门钻出,瞬间跌落电梯井道,不幸坠亡。
3 月4 日上午8 时许,紧挨着广西河池龙马村小学的山岩崩塌,巨石砸穿教室,砸飞课桌。幸而教师卢金条在事发瞬间听到窗外巨响,组织学生急速撤离、摇铃向全校发出警报。5 0 秒,2 0 2 名师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脱险”。
前者令人扼腕叹息,后者赢得全网点赞。灾难面前,怎样以紧急自救避免二次伤亡、赢得宝贵生机?当前我国民众的防灾自救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第1 3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这个沉重的话题亟待求解。
重视自救、学习自救,我们做到了吗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学会防范与自救却非一日之功。多位专家、教师表示,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段”及时避险,与平时的防灾教育及实践关系密切。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整体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2 0 2 0 年底对某高风险地区的2 0 0 0 多户居民开展调查,结果显示:
一方面,居民对灾害的关注度、风险意识、参与社区减灾意愿、应急技能、应急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提升,近5 0 %受访者自认非常关注灾害,与2 0 1 9年相比上升1 4 .2 %;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本村/社区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认知较为乐观,6 6 .5 %的人表示本村/社区近一年内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很小。
“从家庭层面看,虽然受访者对自家减灾能力普遍有自信,但事实上,风险应对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北师大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介绍,被问及家庭应急物品准备情况时,仍有4 1 .4 %的居民表示家里还没有配备应急包。
“居民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风险监测处处长王成磊指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部分地方政府重“救灾”轻“减灾”,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薄弱。
与灾祸狭路相逢,应该怎么做
同样是电梯故障,冷静自救不乏成功样本。例如,电梯急速下坠时,迅速按亮每层按钮,或可激活防下坠、防冲顶装置,趁电梯停顿开门间隙尽快离开。
专家提示,电梯有两层门,轿厢入口的轿厢门和层站入口的层门。撬门逃生极度危险,应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等待维保人员解除故障。还有一些乘梯的坏习惯会给安全埋下“炸弹”,须注意纠正。电梯门正在关闭时,用手、脚等阻止关门;手扒电梯门、倚靠电梯门,等等。
火灾、地震、沙尘暴等,也是居家易遇的险情。“家里应储备一定的干粮、饮用水、收音机、手电筒等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遭遇突发状态时,可在无电无水无网络无信号等条件下发出警报。”河海大学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育民建议,如遇地震,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也可躲在桌、柜底及房间内侧的墙角,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
王成磊建议,事故灾难发生后,要第一时间积极自救互救,尽力降低致伤致残率。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通过1 1 0 、1 1 9 、1 2 0 等平台报告求助。同时,坚决配合政府部门救援救助安排,不盲目行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提升应急能力,公众教育如何开展
令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印象深刻的是,防灾减灾公共教育逐年多起来,入脑入心的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非常用持出袋’的急救包是日本家庭必备物品。实际上,我国一些家庭也有应急包,但不少居民对此不以为意,觉得包里唯一有用的就是创可贴。”
只有增强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性、精准性,才能帮助群众提升意识、强化能力。多位专家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度设计,有效引导和支持大众学习掌握灾害一般特征和避险自救技能。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应结合学生特点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陈育民建议。
张强呼吁,完善个体-家庭-社区等主体间的系统性联动,尤其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一方面,应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另一方面,父母们要真正重视防灾减灾教育,以身作则,对老人、孩子做好科普和保护。
“防灾教育不仅是疏散演练,演练也不应只在防灾减灾日。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也要跟上时代推陈出新,创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模式。”陈育民认为。 (姚亚奇 张胜 王斯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