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吉普赛人”:5节车厢撑起266个人的家
5节绿皮车厢
傍晚余辉
职工在车下吃午餐
队长杜志刚在调整卫星接收天线
三秦大地铁路沿山涉川、峰回路转,在每一段铁路线上,总有无数的铁路职工在固定的站区干着维修的活儿。而在维修的行列里有这样一群铁路职工,穿着相同工服,却有着不同的故事。他们终年以宿营车为家,其中最小的班组只有短短的5节车厢,却撑起了26个人的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工务机械段就是有几十个这样的车间、班组的单位,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出发的站台,更没有目的地到达的期待。宿营车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在哪里施工,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干重活、唱高歌,凭着坚韧与执着,把青春岁月和滴滴汗水奉献在两条钢轨上,他们被戏称为轨道上的“吉普赛人”。
6月14日,西康线纺织城站。
阳光浓烈,空气越发干燥,热浪扑面而来,仿佛划一根火柴就能把空气点燃。
两条钢轨蜿蜒向前,闪着金属的光泽,在太阳的照耀下晃得人眼睛都要睁不开了。
“轰隆隆,轰隆隆”,一列黄色的机械作业车辆猛然间打破山林的寂静,发出轰鸣,腾起的灰尘,在热浪里翻滚……
“二号位,核对曲线资料,特殊曲线,左弦右超高,全长380米,半径800米,超高70毫米,超高直顺100米,请复述。”“收到,左弦右超高,全长380米,半径800米,超高70毫米,超高直顺100米,输入完毕。”“起道量2毫米加,到30保持,双捣。”“收到。”一个个专业术语、数字不时从他们嘴里蹦出,不是内行人,还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暗语。
进入6月以来,三秦大地持续高温攀升。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而襄渝线集中修的任务也随即而至,在铁路线上,钢轨表面温度已经攀升至40℃。“铁路大检修开始,至少有2个月回不了家。”35岁的张军边抹去轨道尺上的浮灰,与工务测量人员仔细核对钢轨间距的误差,边说这特殊的工作生活。
他们6人为一个车组,一人设置电脑线路参数随时调整,一人按线路情况操作各作业装置。其余人员分别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盯控、线路标注、作业后线路调查,对钢轨间的道砟进行“捣固”。“钢轨下面铺设的道砟因超中修周期,致使道床板结,缺少弹性,导致火车行驶起来‘磕磕绊绊’,不平稳。”队长杜志刚说,他们的工作便是将轨道下面板结的道砟捣固松散,恢复线路几何尺寸。“每年的工作都是这样不断重复,但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工作内容看似一样,但每次检修都要仔细核对,误差要控制在毫米。
“洋镐、扒叉、九齿叉是以前铁路维修三大件,而今的机器化程度非常高,一辆辆大型养路机械可以解决所有的线路问题。”马上“奔四”的张军开玩笑说,高度的机械化程度也让他成为了“流浪汉”。
工作期间,每一位施工铁路职工都戴着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在铁路上施工,首先要保全我们工作人员自己的安全。”大机操作工小王说:“为了不影响正常运输作业,一些检修只能在‘天窗’点内进行,多数线路段天窗期在半夜,每天熬夜,兄弟们都熬不住了。”该段机械化线路一车间主任闫飞说,以前绿皮车窗口可以打开,经常有旅客向窗外扔东西,砸伤铁路职工。
除了每年的例行春检,每天的铁路线路维修也是必不可少的,列车在运行期间的维修,职工的安全更是“步步惊心”,加强职工安全急救知识培训,以及对旅客的宣传都同等重要。
谈及自己的父母,“侃侃而谈”的杜志刚突然沉默了,“对孩子和家人亏欠的太多了”,说完,同事一句吆喝,杜志刚立即开始了工作。“辛苦”是每一位铁路人的心声,但他们的工作年限大多都在10年以上。“回来休息的时候只想睡觉,抓紧点滴时间睡觉。”35岁的杜志刚从19岁便参加铁路工作,“很辛苦,每天晚上做梦都是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文/图 郭永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5节绿皮车厢
傍晚余辉
职工在车下吃午餐
队长杜志刚在调整卫星接收天线
三秦大地铁路沿山涉川、峰回路转,在每一段铁路线上,总有无数的铁路职工在固定的站区干着维修的活儿。而在维修的行列里有这样一群铁路职工,穿着相同工服,却有着不同的故事。他们终年以宿营车为家,其中最小的班组只有短短的5节车厢,却撑起了26个人的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工务机械段就是有几十个这样的车间、班组的单位,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出发的站台,更没有目的地到达的期待。宿营车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在哪里施工,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干重活、唱高歌,凭着坚韧与执着,把青春岁月和滴滴汗水奉献在两条钢轨上,他们被戏称为轨道上的“吉普赛人”。
6月14日,西康线纺织城站。
阳光浓烈,空气越发干燥,热浪扑面而来,仿佛划一根火柴就能把空气点燃。
两条钢轨蜿蜒向前,闪着金属的光泽,在太阳的照耀下晃得人眼睛都要睁不开了。
“轰隆隆,轰隆隆”,一列黄色的机械作业车辆猛然间打破山林的寂静,发出轰鸣,腾起的灰尘,在热浪里翻滚……
“二号位,核对曲线资料,特殊曲线,左弦右超高,全长380米,半径800米,超高70毫米,超高直顺100米,请复述。”“收到,左弦右超高,全长380米,半径800米,超高70毫米,超高直顺100米,输入完毕。”“起道量2毫米加,到30保持,双捣。”“收到。”一个个专业术语、数字不时从他们嘴里蹦出,不是内行人,还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暗语。
进入6月以来,三秦大地持续高温攀升。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而襄渝线集中修的任务也随即而至,在铁路线上,钢轨表面温度已经攀升至40℃。“铁路大检修开始,至少有2个月回不了家。”35岁的张军边抹去轨道尺上的浮灰,与工务测量人员仔细核对钢轨间距的误差,边说这特殊的工作生活。
他们6人为一个车组,一人设置电脑线路参数随时调整,一人按线路情况操作各作业装置。其余人员分别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盯控、线路标注、作业后线路调查,对钢轨间的道砟进行“捣固”。“钢轨下面铺设的道砟因超中修周期,致使道床板结,缺少弹性,导致火车行驶起来‘磕磕绊绊’,不平稳。”队长杜志刚说,他们的工作便是将轨道下面板结的道砟捣固松散,恢复线路几何尺寸。“每年的工作都是这样不断重复,但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工作内容看似一样,但每次检修都要仔细核对,误差要控制在毫米。
“洋镐、扒叉、九齿叉是以前铁路维修三大件,而今的机器化程度非常高,一辆辆大型养路机械可以解决所有的线路问题。”马上“奔四”的张军开玩笑说,高度的机械化程度也让他成为了“流浪汉”。
工作期间,每一位施工铁路职工都戴着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在铁路上施工,首先要保全我们工作人员自己的安全。”大机操作工小王说:“为了不影响正常运输作业,一些检修只能在‘天窗’点内进行,多数线路段天窗期在半夜,每天熬夜,兄弟们都熬不住了。”该段机械化线路一车间主任闫飞说,以前绿皮车窗口可以打开,经常有旅客向窗外扔东西,砸伤铁路职工。
除了每年的例行春检,每天的铁路线路维修也是必不可少的,列车在运行期间的维修,职工的安全更是“步步惊心”,加强职工安全急救知识培训,以及对旅客的宣传都同等重要。
谈及自己的父母,“侃侃而谈”的杜志刚突然沉默了,“对孩子和家人亏欠的太多了”,说完,同事一句吆喝,杜志刚立即开始了工作。“辛苦”是每一位铁路人的心声,但他们的工作年限大多都在10年以上。“回来休息的时候只想睡觉,抓紧点滴时间睡觉。”35岁的杜志刚从19岁便参加铁路工作,“很辛苦,每天晚上做梦都是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文/图 郭永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