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749期:第04版 专题憩心亭

惦念故乡的粽香

关键字:故乡
□李亚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老祖宗真有心,给后人安排了这么多节日,好吃又好玩,让后人从中体验作为中国人的美。这么多传统节日里,除了中秋团圆饼,就惦念端午的粽子香。这种香带着甜,和着家的味道。

小时候,关中农村的日子过得紧巴,每个节日都会巴望好些天。小满一过,日头乍热,使劲给麦子灌浆。望着一天天饱满变黄的麦子,丰收在望,农民们心中喜悦。粽子就在这个时候如约而至。心急的妇人早早把隔年攒下的粽叶取出来,晒洗一番。孙家湾处在低洼地带,村口有许多涝池,不知从哪朝哪代就长出了苇子。在一个大早晨,跟着二娘去采苇子叶。苇子从岸边一直长到水中,靠岸边的已被早来者采个精光,苇子秆一根一根像脱毛的鸡腿。大人们小心地用木棍够着水中的一枝,拽过来,交给帮忙的孩子稳住,他们再弯着腰,一片一片地采。人没法靠近,只能拦腰开采,采下的叶子不那么完整。从半晌一直采到午后,饥肠辘辘,勉强有一小篮,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新采的苇子叶又硬又脆,必须在水里泡一泡,变得柔顺起来。然后,把三四片捋在一起,从根前十几公分处折起来,一组又一组,整齐地叠在一起,用石头压着。压一晚,就可以把它们放进大锅里蒸。原本只是新叶要蒸,后来有些讲究的人把老叶子一并蒸了。火在下边烧,汽从锅边冒,开始是青草味,进而就有了粽叶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安平原地带还种稻子,出产的桂花球在省内闻名,后来不种了。虽然平时很少吃大米,但家家户户都会存上一些糯米,留着包粽子。端午前一两天,人们会把存米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透透气,放在水里泡一泡。

从虎大妈那时有60多岁,身体瘦小却精力异常,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会主动上门,忙上几天。端午前那几天,她总是一家又一家地跑,掀开你家泡米盆的盖子,水太凉或者水温高都不行,她会一一叮嘱。这么一圈过去,谁家什么时候可以包了,她心里都清楚。

一盆泡好的米,一碗泡好的枣,旁边再一叠泡好的苇叶,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坐在旁边,把正中的位子留给从虎大妈。她来了,直接坐下,左手心里摊开苇叶,用右手卷个三角形的小桶,左手握住了,右手开始往里装米。她的手不大,抓一把米垫底,再放两个泡枣,再抓一把米盖顶,不多不少刚刚好,然后用多余出来的苇叶把米盖住,顺时针把苇叶梢绕起来。这时,她腾出右手,取一根泡好的稻草绳,把草根放在嘴里,用右手绷直了,左手把包好的粽子往草绳上一放,两手配合,三下五除二就系好了,扔到空盆里。

看着容易做着难。从虎大妈示范完毕,我们照猫画虎动手来包。我们各出洋相,就是弄不到一起。从虎大妈很有耐心,把苇叶捋好放到我的手里,手把手地教我们。最好玩的是给粽子系草绳。有时不小心把稻草拽断了,有时没拿捏准,一头长一头短,系不上,有时转成了一顺顺,没法打结,有时甚至会把手指头也绕了进去,让粽子长在手上。

孩子多了热闹,干起活来利索。这边还在包,那边二姐早已把锅烧开,开水冒着热气在翻滚,似乎在催着粽子早点下锅。终于,粽子下锅,只能烧稻草,用绵火慢煮,让大米、红枣和苇叶慢慢融合到一起。三开之后,灶台上乳白色的水蒸气升腾起来,中间夹杂着逐渐浓郁的粽子香。这个时候,我们几个谁都不会再出门,简直就是咽着口水等着吃。印象中,早些年都是傍晚才开始包,煮上一夜,到端午当天的早晨才能吃。后来,不那么讲究,包的时间也就各家随意了,有的人家提前一两天就飘出了粽子香。

盼了多少日,忙了两三天,一年一度的粽子终于拿到手上了。好不容易解开绳子,剥开粽叶,看到雪白的粽子,嵌着两颗猩红的大枣,口水忍不住流了出来,却不敢贸然下口。只好边吹边等,边等边看,忍受诱人的折磨。差不多凉了时,用筷子插进粽子里,挑起来,就可以一小口一小口地开吃了。那个香,那个甜,那个满足,现在再也体会不到了。我们还在吃时,母亲已把剥下的粽子叶收拾起来,把上面粘着的米粒一点点吃净,再把粽叶洗好,晾起来,为下一年做好准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