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06期:第03版 教育培训

宁愿在格子间免费干活,也不愿在生产一线“打磨”锻炼——

一些职校生为何青睐“跨界实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看着汽车维修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福建金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任本国却感叹:“维修车间里想花钱招个实习生,一年比一年难。”

“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宁愿在格子间里免费干活,也不愿在流水线上赚钱流汗。”在福州市一所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研室老师林少芳看来,这是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实习是就业的缩影,也是职业的开端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实习生叶岳义,学的是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在实习期里,他穿上工装、劳保鞋,在钣金、喷漆等不同的车间里不停轮转。他告诉笔者,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是实习带给他的收获。在叶岳义看来,实习是就业的缩影,也是职业的开端。

而“格子间女孩”陈依欣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一家主打“少儿创造力开发”的初创企业里,她每天要面对的是电脑屏幕里用Word制作的排课表。“与其在车间里‘爆汗’,不如在办公室里享受空调。”对不想在工厂就业的陈依欣而言,实习之所以重要,仅仅因为“这是职校里的必修课”。

叶岳义对实习的感受,代表了一部分职校生的观点。但和陈依欣有相同想法的职校生也并不在少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杰是叶岳义在职校学习期间的“产业教授”。据他观察,近几年不仅来工厂的实习生少了,即便是愿意到工厂实习的学生中,真正能吃苦、愿意研究技术的学生也少了。

一边是工厂遇冷,一边是“大厂”被热捧

在任本国眼中无比重要的工厂实习,在现实中,却往往是职校生实习“最后的选择”。刚刚过去的3个月里,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张之栋(化名)在一家全球500强的外企实习。为了获得这个与他专业并不对口的实习资格,张之栋掏了1.5万元买了该公司在厦门的“内推”实习名额,最终换来了一份实习证明和3个月实习期里从未停止过的加班生活。

“花钱‘跨界’实习,值吗?”面对笔者的提问,张之栋给的回答很坚定:“当然值,这是我‘逃离流水线’的第一步。”他告诉笔者,在他的职业规划里工厂是“最后的选择”,专升本后他计划着再考个研究生为自己“改命”,而这份“大厂”的实习证明能够为他的“逃离”添把力。

林少芳告诉笔者,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实习意愿,当下不少职校也不得不将实习的重心从传统工厂转移到现代化的企业。在很多职校开具的实习目录里,越来越难见到传统生产型企业。

改变实习乱象,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

今年暑假,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广告专业学生郭子良,以项目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当地洛阳古街改造的创业项目中。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做个设计师,没想到忙着忙着,就把自己忙成了主理人。

郭子良“进组”的时候,全组有10个人,可如今只剩下4个人。“大家选择离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强度。而我选择留下的原因,也是因为工作强度。”他坦言,在实习期里,加班是常有的事。而他在乎的是,加班后自己的付出能否获得合理的报酬。郭子良加班参与的古街改造项目将在运营后为他带来分红收益,这也是激励他刻苦实习的驱动力之一。

“职校和工厂都可以改善实习的环境,但我们却很难改变职业的生态。”林杰感叹,近年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给职校生岗位选择大多沉淀在产业的底端。而大众对一线工人的职业印象往往与高强度的劳动、低标准的薪资相挂钩。

林杰表示,要改变职校实习的乱象,就要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改变人们对工厂、对工人的“刻板印象”。□李润钊  郑琳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