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35期:第04版 视野

立此存照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万卷公司版和吉人版的《随园诗话》卷一中,有则诗话云:

本朝有某孝廉献吴逆诗云:“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圣祖爱其巧于用典,遣人访之,其人逃。余以为此仿宋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也。其词云:“孔子从佛肸(音希)之召,卒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东,将以诳楚。”可谓善于文过者。

“吴逆”指吴三桂,他原是明之重臣,冲发一怒为红颜,而降清,又成清之重臣。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又起兵反清,至十七年,竟称帝于衡州,国号周。后因被清兵屡败,忧忿而死。故于清廷而言,吴三桂是逆贼。但在逆心未显时,他是清朝的平西王,继而拥兵割据云南、兼辖贵州。有趋炎附势的某孝廉(举人的俗称)向吴三桂献诗,用楚人申包胥哭秦求救和韩人张良使人以铁锥刺秦始皇不成而辅汉受封之事,来为吴三桂的贰臣丑行辩护。

康熙帝所说的巧用典,即指此。“力穷”句所用典为:春秋时楚昭王七年(前522),吴国联合蔡、唐之军,击败楚军,直捣楚国都城,楚昭王逃奔随国。贵族出身的申包胥见楚国危亡,赴秦求救,秦哀王先是犹豫不决,申包胥于是在秦宫廷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求得救兵,遂逼吴、蔡、唐联军弃楚而退,楚昭王得以复国。

“心死”句所用典为:秦国灭韩后,祖先五代相韩的韩国贵族张良,以图复韩,交结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心知复韩无望,后更名改姓,亡匿下邳,又聚众归刘邦,成为重要谋臣。终于使楚霸王覆灭,刘邦建立汉朝后,封其为留侯。

某孝廉的这两句诗,费煞心机,以申包胥哭秦庭乞救兵以美化吴三桂乞师降清而进攻李自成的义军,以张良受汉封来粉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而被封为平西王,后又封为定西大将军。将吴之降清写得光明磊落,巧舌如簧,颜之厚矣,然巧于用典,不能不说他也有些歪才。康熙帝爱其巧于用典,使人访之,其人惧祸而逃,这便是对此则诗话之诠释。

令人愕然的,是这两句诗的译文。译文云:“用尽全力而楚国还是不免灭亡,只有求秦救援;韩信因灰心而逃走了,最终仍然受到汉王的加封。”

此两句之译文,每句或漏或错,皆有两处。前者是:用尽全力者是谁?阙如也;楚国是倾而非亡,故“灭亡”无据。后者是:此处受汉封者指张良,而非韩信,韩信初属项羽,未被重用,继归刘邦,又因官小出走,萧何月下追回,力荐,始得重用,任大将军,后又被封为齐王,改封楚王。译文正是不知张良是“韩国之贵族”及复韩之事,故而译错。

卷五中有则诗话: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身早死,两人真伪有谁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wǔ),老父圯(yí)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白香山(居易)之诗,以周公王莽作比,言二人若分别在恐惧流言日和谦恭下士时而早死,到头来两人的真伪便无人知晓了。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之子,辅助武王建立周朝。武王死,成公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之,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为之避居于楚,不问政事。后成王悔误,迎周公归,三叔惧而叛变于淮,成王命周公出征,平定叛乱。王莽以外戚掌握政权,封新都侯,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资财以施宾客,交卿相而聘贤良。后却篡汉而建立新朝。白香山之诗故云:“若使当时身早死,两人真伪有谁知。”

宋人反其意,作诗说,韩信和张良两位西汉名臣,若不观其后来如何,单以受胯下之辱和纳履之辱来看,淮阴(韩信后被封为淮阴侯,代指韩信)和文成(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代指张良)相较,并不比张良逊色。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你虽个头大,好带刀剑,却没胆量。要么你把我刺死,要么你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熟视之,蒲伏出胯下。《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从容步游下邳圯(桥)上,有衣褐之老父(黄石公)至张良所在的圯上,故意将鞋掉到圯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随之老父授其兵法,张良后来也成为刘邦的谋圣。

但在该则诗话“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的译文中,竟成这样:“少年受了胯下之辱而不恼怒,连老人也在旁边愤愤不平。”张良不见了,将张良时老父命其纳履的行为感到愕然,而译成了老人对韩信出胯下的愤愤不平,噫!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吉林人社版的《随园诗话》,对此两句与万卷公司版如出一辙。将最后两句“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中之“减”字,错作了“灭”,译文便也如此:“人物要是观察到最后,淮阴侯怎么灭了文成?”

噫!某公慨然于此,乃诗评译文云:“谁求秦救不知名,韩信张良混一通。译文三九字虽少,却嫌纸上马牛风。”□杨乾坤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