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54期:第04版 憩心亭

古村上善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周养俊

寒风细雨中,我们走进上善村。上善村的村干部在村口迎接我们,一位叫张志英的退休教师给我们做了“导游”。

这是一座古老的村落。村名源于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人秉承“孝、勤、谦、和”,弘扬“善”文化,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文化底蕴厚重,乡贤名人辈出,原青海省美协主席井汉升,西安市美协现任主席杨霜林等青少年时期都在这里度过。

上善村始建于明代,由四个小村组成。这个村子位于潼关县东部的桐峪镇,东接亚武山,西连华山,北临黄河,是典型的城堡型古村落。村内有完好的城门楼,据记载建于明代。当时,为防止兵患匪患,有地方乡绅出资修建了四座城门,与城墙相连,形成各自独立的城池,东南西北四座城楼鹤立鸡群,鼎足而立,声气相通,遥相呼应。东楼由于年代久远已损毁,其余三座保存完好。城楼基础条石铺垫,主体青砖砌就,雕梁画栋,飞檐兽脊,造型别致,气势非凡。四面设有望楼,登楼远眺,四面景色尽收眼底。村子四周建有城墙,高8米,宽4米,设计规整,上可跑马。由于时代变迁,大部分已经损毁,现残存的有两处,长约30米,高约7米。村内历史文化遗存的还有观音庙、古碉楼、刘家祠堂等。

我们参观了西门和东门,风吹、日晒、雨蚀,城门楼已经没了原色,两侧的楹联字迹难以确认,但一砖到顶的城门楼气势依然威武雄壮。张志英先生指着西城门的对联,给我们讲了“相助乡友共并乐亲逊,半耕伴读同乡际熙淳”的深刻含义。

西城门不远处有一古槐,树干上有蓝色铁牌标志,这古树已有1700年的历史,树高17米,树围3.1米,树冠覆盖面积150平方米,树形如伞,生长茂盛。青海省美协原主席井汉升曾写过一篇《古槐逢春的》的文章,他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槐树下是乡亲们活动的场所,也是娃娃们戏耍的地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产队吃食堂饭,由于自然灾害人们主食很少,低标准‘瓜菜代’。那时,古槐树的一枝枯死了,只剩下稀疏的几枝芽残存在粗壮的枝干上。一副快要枯死的样子,看着好让人心疼。”井汉升早年在异乡工作,近些年常回老家,让他高兴的是这棵古槐又长出了新的枝干,郁郁苍苍,生机勃勃。老树枝竟然长出了一棵椿树,依偎在古槐的怀抱。千年古槐,用他的生命见证着上善村的兴盛衰落,护佑着乡亲们的幸福安宁。

村子里的老人说,这棵古槐树一直保佑着全村人的平安。每逢初一、十五,都有远近的百姓来给古树系红绸子,祈福还愿,祛病消灾,以求平安。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这棵古树,不仅是树,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上善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目前,上善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恢复古村文化,发掘旅游潜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打造“绿色上善、生态上善、山水上善”,让善成为全县域旅游的一张名片。如今的上善村已是国家级森林乡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陕西省诗教之乡等等。

张志英先生是上善村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他热爱家乡,热爱历史文化,在家门口当了一辈子教师。退休后,一直从事乡村文化研究,已写出上善村村史初稿,创作了《上善村之歌》。这首歌倾注了张志英的深情和心血,我记得其中这么几句:

“上善村,上善若水,青青的山啊,绿绿的水。上善村,上善若水,悠久的历史,文明的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