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55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背馍上学的年代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龙

我背馍求学是从高中开始的。上小学、初中时,由于距家近,我是走读生,顿顿吃饭来回跑,不用背馍。上高中时的学校在县城,距家有35公里,平均1至2周回一趟家。那时骑自行车去学校,就会带上母亲做的锅盔或者馒头、花卷之类,再带上些生活费,基本就差不多了。

学校是有灶的,那时背馍主要是能减少一些生活开销。一起上学的同学们基本都背馍,同宿舍谁的馍偶尔不够了,别的舍友还会匀出一些,接济一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早早就培养了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那个年代,物质还不太丰富,交通信息也不十分发达,尤其是家里的经济收入有限,所以背馍也是农村学生一种学习生活常态。

关键是母亲做的馍实在,既放心安全,又能吃饱肚子。背馍上学,那时主要是早晚吃,再吃个家乡小吃豆腐脑或者稀饭、胡辣汤之类的,一顿饭就算打发了。

我上学背的馍,主要是母亲烙的锅盔。锅盔相较馒头、花卷做起来省时。白天母亲和父亲下地干活,晚上利用吃完晚饭的时间给我烙锅盔,好了放凉、切成角块,装进布馍袋,第二天去学校带上。母亲一次烙2至3个小锅盔,就是我一周的干粮了。

宿舍的墙壁上,一溜儿钉着几颗小铁钉,我和同学们带来的馍就挂在各自的床头上。那时的学生运动量大,我们也正在长身体,基本一周几个锅盔就消灭完了。既不浪费粮食,也是珍惜母亲的劳动果实。背来的馍最怕逢上高温、潮湿天气,吃着吃着就发霉了。但想起父母的辛劳,我们还是舍不得丢弃。

锅盔吃时间长了,尤其是夏季锅盔容易干瘪,吃得嘴角都烂了。周末回家后,母亲看到我的样子,心疼地说:“是不是为了吃完锅盔,没好好吃饭?你看馍干硬了,把嘴角都吃烂了。”“没有,我是打了开水泡馍吃。嘴角烂,估计是上火了。”我说。

我的话是随口说的,但为了让锅盔酥软、耐存,不容易碴嘴,母亲却悄悄开始改进烙锅盔的工艺了。在给我做锅盔的时候,母亲会在发面里滴上一些菜籽油,然后使劲揉面,直到油面融合,成为一体。

经过工艺改良后烙出的锅盔既酥软又黄亮,泛着油香,咬上一口酥酥的,再也不碴嘴了。有时母亲也会加上一些鸡蛋和油混合一起揉面烙馍,做出的锅盔则是伴着蛋味的酥香,吃起来对味觉又是另一种触动。

高中几年,背馍几年,那种记忆始终难忘。在学校时,老师也常常以背馍这件事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是哪位同学捣蛋贪玩,不认真做作业,老师就会不客气地训斥道:“背的馍摞起来都一人高了,作业却完不成几页,对得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吗?”几句话会若惊雷炸响,令我们不由得检讨自己、改正错误。

后来,上了大学,偶尔放假回家返校还会带一些锅盔到学校。不过,再也不是充饥饱腹,而是换换口味,寻寻乡愁,品品母亲烙馍的味道。到了大学的后两年,从家里背馍就越来越少了。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不再上学背馍了。有时和高中同学聚会聊天,聊到那个背馍上学的年代,大家都感觉是忆苦思甜,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难忘的记忆和经历。(运销集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