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资源 打通两链“堵点”
——陕西探索用“秦创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工业机器人在陕汽控股车身厂HD机器人生产线上作业。陕汽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借助秦创原平台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动能。今年前11个月累计生产汽车18.5万辆、销售汽车19.28万辆,取得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袁景智 摄
陕西省是我国的科教资源大省,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让科技优势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一直是陕西省实现“追赶超越”,完成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课题。
今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构建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两链融合的“促进器”,使之成为陕西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性寻找科技成果转化“金钥匙”
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70位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人以上……但与此同时,陕西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科技转化率不高。
为加速把陕西的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陕西省提出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集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个老课题。
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举行科技成果转化路演、设立基金扶持科创型企业……“秦创原”启动后,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连落地,不少科技成果被从实验室“唤醒”。总规模达6亿元的“秦创原科技创新春种基金”,已向172个科研项目计划提供孵化基金2亿多元,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威团队研发的一项新型技术,获得“春种基金”投资后于今年7月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获得部分企业订单。“我们的技术之前处于实验室和生产线的中间地带,迟迟迈不出产业化的一步,获得资金之后真正实现了产业化。”赵明威说。
既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搭好了“台”,还需要各方唱好“戏”。陕西省采取“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等原则,调动“秦创原”各方参与力量的积极性。
由陕西省国资委牵头组建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正是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两链融合”的平台。目前,陕西已有16户省属大型国有企业进驻该中心。据陕西省国资委创新合作处处长黄峰介绍,这些企业分布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下一步这些企业将依托“秦创原”积极“联姻”高校和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让更多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目前,入驻的陕西省属企业与陕西省内高校在清洁能源、传感器、半导体、智慧城市等方向确立了超过70个研发项目。“集团预计5年内投入资金30亿元,资助一批经过遴选的高校、院所科研项目完成小试和中试,并将其中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产业化。”陕煤集团创新中心主任孙振洋表示。
“秦创原”还通过建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加速“两链融合”步伐。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万华与陕西一家机床龙头企业联合成立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得到了“秦创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赵万华说,今年研究院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机械齿轮,就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为了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秦创原”启动以来,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超过120场,陕西各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路演活动上推介转化项目3000余项。
“点面结合”让创新要素同频共振
“秦创原”运转半年多来,正有力促进创新活力加速释放。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了解到,2021年前10个月,陕西省科技企业增幅明显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达2793家,同比增长45%,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首次突破万家。
在位于渭河之畔的“秦创原”总窗口陕西省西咸新区,记者看到这里的“秦创原”综合服务大厅设置商事服务、科技政策、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务窗口,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等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一站式服务。据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徐霄龙介绍,今年以来“秦创原”总窗口技术合同交易金额达104亿元,共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5家。
除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总窗口,陕西各地也积极融入“秦创原”。地处陕南的安康市计划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飞地孵化园,强化自身与科创资源的对接能力。而地处陕北的榆林市则加紧推进“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发挥榆林市能源化工、智慧农业等产业优势,加快清洁低碳、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已形成国有企业带头,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各类市场主体、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于‘秦创原’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渠道,今年以来学校转让专利许可的合同金额已达7800万元,是去年的3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毅说。(新华社西安12月15日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工业机器人在陕汽控股车身厂HD机器人生产线上作业。陕汽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借助秦创原平台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动能。今年前11个月累计生产汽车18.5万辆、销售汽车19.28万辆,取得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袁景智 摄
陕西省是我国的科教资源大省,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让科技优势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一直是陕西省实现“追赶超越”,完成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课题。
今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构建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两链融合的“促进器”,使之成为陕西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性寻找科技成果转化“金钥匙”
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70位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人以上……但与此同时,陕西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科技转化率不高。
为加速把陕西的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陕西省提出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集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个老课题。
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举行科技成果转化路演、设立基金扶持科创型企业……“秦创原”启动后,一系列创新举措接连落地,不少科技成果被从实验室“唤醒”。总规模达6亿元的“秦创原科技创新春种基金”,已向172个科研项目计划提供孵化基金2亿多元,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威团队研发的一项新型技术,获得“春种基金”投资后于今年7月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获得部分企业订单。“我们的技术之前处于实验室和生产线的中间地带,迟迟迈不出产业化的一步,获得资金之后真正实现了产业化。”赵明威说。
既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搭好了“台”,还需要各方唱好“戏”。陕西省采取“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等原则,调动“秦创原”各方参与力量的积极性。
由陕西省国资委牵头组建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正是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两链融合”的平台。目前,陕西已有16户省属大型国有企业进驻该中心。据陕西省国资委创新合作处处长黄峰介绍,这些企业分布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下一步这些企业将依托“秦创原”积极“联姻”高校和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让更多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目前,入驻的陕西省属企业与陕西省内高校在清洁能源、传感器、半导体、智慧城市等方向确立了超过70个研发项目。“集团预计5年内投入资金30亿元,资助一批经过遴选的高校、院所科研项目完成小试和中试,并将其中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产业化。”陕煤集团创新中心主任孙振洋表示。
“秦创原”还通过建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加速“两链融合”步伐。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万华与陕西一家机床龙头企业联合成立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得到了“秦创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赵万华说,今年研究院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机械齿轮,就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为了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秦创原”启动以来,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超过120场,陕西各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路演活动上推介转化项目3000余项。
“点面结合”让创新要素同频共振
“秦创原”运转半年多来,正有力促进创新活力加速释放。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了解到,2021年前10个月,陕西省科技企业增幅明显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达2793家,同比增长45%,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首次突破万家。
在位于渭河之畔的“秦创原”总窗口陕西省西咸新区,记者看到这里的“秦创原”综合服务大厅设置商事服务、科技政策、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务窗口,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等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一站式服务。据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徐霄龙介绍,今年以来“秦创原”总窗口技术合同交易金额达104亿元,共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5家。
除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总窗口,陕西各地也积极融入“秦创原”。地处陕南的安康市计划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飞地孵化园,强化自身与科创资源的对接能力。而地处陕北的榆林市则加紧推进“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发挥榆林市能源化工、智慧农业等产业优势,加快清洁低碳、绿色能源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已形成国有企业带头,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各类市场主体、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于‘秦创原’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渠道,今年以来学校转让专利许可的合同金额已达7800万元,是去年的3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毅说。(新华社西安12月15日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