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77期:第02版 综合新闻

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记旬阳市麻坪镇李家河村村支书王发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虽已是寒冬时节,但在陕南旬阳市麻坪镇李家河村王岭跨河桥施工现场,一群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参与建设施工的村民王兴胜说:“如果天气不影响,年底前就能顺利完工,实现通车。”

这座投资60多万元、惠及附近500多名群众,被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50米便民桥,在旬阳市委、市政府深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及时圆了乡亲们的梦想。

提起这座桥,乡亲们更加敬佩村支书兼村主任王发枝的担当。原来此处的过河路面水毁严重,不仅危及过往群众生命安全,还影响车辆通行以及烟草、桑蚕等农产品销售运输。如果此处能建一座便民桥,这些烦心事就会迎刃而解。面对群众的期待,王发枝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向上级反映群众诉求,才有了这座桥的开工建设。

“担任村干部几十年来,他敢为群众说话,能给群众办实事。”这是王发枝在该村群众中的口碑。

李家河是旬阳市的一个偏远山村,山大、沟深、闭塞,曾经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运输方式主要依靠肩挑背扛,逢年过节需要徒步几十里山路去赶集置办年货。为了改变落后面貌,1985年从部队退伍的王发枝扛起责任,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经过近十年时间准备,在1995年用了3个多月时间,发动群众集资30多万元,牵电线、扛电杆,硬是在深山、沟壑之间架设了总长20多公里的电线,解决了当时王家岭片区400多人的用电难题,结束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

紧接着,又继续组织乡亲们集资投劳,凭借钢钎、铁锹、锄头等工具,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历时3年之久,终于修通了最关键的4公里乡村道路,让原来徒步爬山越沟2个小时的行程缩短为30分钟。

路通了、电通了,群众发展烟草、蚕桑等经济产业更加方便,获得了更大效益。在王发枝的带领下,全村群众持续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创业等途径,年人均收入从二十年前的400多元增长到十年前的3000多元,又增长到目前的8000多元,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奔着致富路,奋斗拼搏不止步。为了解决群众用水问题,王发枝带领全村群众挖水窖,利用多雨时节储水的方式来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在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战斗中,他带头考察确定饮用水牵引源头,组织建设蓄水点11处,铺设水管累计25公里,实现了全村自来水入户全覆盖。同时,修建通组路、产业路5公里多,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在一件件为民的实事中,王发枝不仅主导抓好硬件建设,也注重软件建设,在全村通过各种形式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面对分散供养的孤寡老人,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经常上门看望,帮助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及时解决生活困难,逢年过节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问候。“每逢暴雨或寒冷等恶劣天气,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人家的安全、温暖。”王发枝说。

这么多年里,无论是面对工作困难,还是群众需求,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一颗赤诚之心和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一心一意服务乡亲作贡献。为了当好乡亲们的“服务员”,保证能够随叫随到,五年前他自费购置了一辆摩托车,从此全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及时出现他的身影;哪里有矛盾,他的摩托车就会开到哪里。近十年,他帮助群众解决的大小困难问题、化解的大小矛盾纠纷、办理的大小实事,累计达到500多件。如今,村里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在青山绿水、产业兴旺、安全和谐、基础设施齐全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杨志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