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力 “电”亮未来
——陕西科控集团派瑞公司张磊产学研协同创新小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一颗精密的高压电力半导体器件,凝聚了前沿科技的创新结晶。
4月24日,记者在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见到张磊时,他正在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器件参数测试。这位“90后”研发中心主任带领团队,完成高压电力半导体领域IGC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器件国产化需求,创新成果服务于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等国家战略工程,目前和高校团队主攻自研芯片项目。
该企业和高校共同设计、企业保落地,校企合作聚焦产业链需求,补短板、育优势、强合作,精准建圈强链。
建平台 补短板 促共赢
校企合作需要“牵头人”,高校具备交叉学科的科研优势,设备完善、研发效率高、创新能力强,但离工程应用还有距离。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链“上游”,亟待了解客户具体需求。
在此基础上,该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技术共性平台”,一方面,高校方案经企业优化设计,达到落地水平,使得高校理论创新更贴近实际;另一方面,企业了解应用端具体需求,提升了企业以需求导向的创新思维。企业工程经验+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双方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从一开始高校的设计想法被“推倒重来”,到后来相互了解,只需要企业进行局部优化便可落地,平台促进校企在成果转化上越走越顺。
通过平台建设,双方团队解决了多个工艺和设计难题,研制出的逆阻型IGCT器件,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校企通过资源共享,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闭环,这种模式既缩短了研发周期,又让人才培养始终对标产业前沿。
破难题 育优势 寻超越
创新从问题中来。曾几何时,生产生活中的供电稳定性还是棘手难题。工厂24小时不能停电,一旦中途断电,一批产品就可能面临报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传统晶闸管器件在电网换流应用中存在固有缺陷,可能导致换相失败并引发供电稳定性问题。”张磊说。这位深耕电力半导体领域11年的微电子学博士,凭借其扎实的学科背景和持续的技术积累,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器件“卡脖子”难题。
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团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IGCT器件,实现了该领域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研发过程中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挑战。”张磊坦言。在自研芯片性能测试中,研究团队发现其与国际领先产品存在明显差距,却始终无法通过常规检测手段定位问题根源。
一次偶然的显微观察中,张磊敏锐地注意到芯片表面状态的细微差异,由此追溯到原材料选型的根本性偏差。这一关键发现,最终让困扰团队多时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在设计与工艺优化中,细节往往决定产品的成败。张磊凭借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带领团队攻克了器件关断电流不足、性能波动等关键难题,实现了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团队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驱动力。
用人才 强合作 助发展
高端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1-2年,长则5-10年,研发投入成本高,见效慢,需要长期规划。
“硕博期间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了现在的产品中。”从基层的研发人员,到主管整个研发工作,张磊一路走来,靠一个个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选育人才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专业扎实、具备实战经验。
目前,该企业已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在相关技术领域展开了研发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已向企业输送了大约20名专业科研人员,构成了团队的中坚力量。
提出点子,给出方向,做好指导……张磊有意识让高校选派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全流程参与一线设计、研发、测试等工作,发挥企业充当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的作用;同时,通过担任好高校的企业导师,进一步在高校培养、招揽应用型人才。
今后,该企业将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服务于绿色低碳电网建设,“争取让企业这一‘成果转化枢纽’发挥更大作用。”张磊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一颗精密的高压电力半导体器件,凝聚了前沿科技的创新结晶。
4月24日,记者在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西安派瑞功率半导体变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见到张磊时,他正在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器件参数测试。这位“90后”研发中心主任带领团队,完成高压电力半导体领域IGC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器件国产化需求,创新成果服务于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等国家战略工程,目前和高校团队主攻自研芯片项目。
该企业和高校共同设计、企业保落地,校企合作聚焦产业链需求,补短板、育优势、强合作,精准建圈强链。
建平台 补短板 促共赢
校企合作需要“牵头人”,高校具备交叉学科的科研优势,设备完善、研发效率高、创新能力强,但离工程应用还有距离。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链“上游”,亟待了解客户具体需求。
在此基础上,该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技术共性平台”,一方面,高校方案经企业优化设计,达到落地水平,使得高校理论创新更贴近实际;另一方面,企业了解应用端具体需求,提升了企业以需求导向的创新思维。企业工程经验+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双方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从一开始高校的设计想法被“推倒重来”,到后来相互了解,只需要企业进行局部优化便可落地,平台促进校企在成果转化上越走越顺。
通过平台建设,双方团队解决了多个工艺和设计难题,研制出的逆阻型IGCT器件,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校企通过资源共享,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闭环,这种模式既缩短了研发周期,又让人才培养始终对标产业前沿。
破难题 育优势 寻超越
创新从问题中来。曾几何时,生产生活中的供电稳定性还是棘手难题。工厂24小时不能停电,一旦中途断电,一批产品就可能面临报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传统晶闸管器件在电网换流应用中存在固有缺陷,可能导致换相失败并引发供电稳定性问题。”张磊说。这位深耕电力半导体领域11年的微电子学博士,凭借其扎实的学科背景和持续的技术积累,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器件“卡脖子”难题。
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团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IGCT器件,实现了该领域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研发过程中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挑战。”张磊坦言。在自研芯片性能测试中,研究团队发现其与国际领先产品存在明显差距,却始终无法通过常规检测手段定位问题根源。
一次偶然的显微观察中,张磊敏锐地注意到芯片表面状态的细微差异,由此追溯到原材料选型的根本性偏差。这一关键发现,最终让困扰团队多时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在设计与工艺优化中,细节往往决定产品的成败。张磊凭借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带领团队攻克了器件关断电流不足、性能波动等关键难题,实现了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团队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驱动力。
用人才 强合作 助发展
高端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1-2年,长则5-10年,研发投入成本高,见效慢,需要长期规划。
“硕博期间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了现在的产品中。”从基层的研发人员,到主管整个研发工作,张磊一路走来,靠一个个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选育人才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专业扎实、具备实战经验。
目前,该企业已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在相关技术领域展开了研发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已向企业输送了大约20名专业科研人员,构成了团队的中坚力量。
提出点子,给出方向,做好指导……张磊有意识让高校选派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全流程参与一线设计、研发、测试等工作,发挥企业充当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的作用;同时,通过担任好高校的企业导师,进一步在高校培养、招揽应用型人才。
今后,该企业将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服务于绿色低碳电网建设,“争取让企业这一‘成果转化枢纽’发挥更大作用。”张磊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