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98期:第04版 评论

构建协同高效的绿色低碳供应链治理新格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郭兆坤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供应链作为联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生产消费两端的重要枢纽,既承载着绿色发展的艰巨任务,也是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推动低碳供应链治理体系建设,则是培育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

2025年3月,《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其中多篇重要文章对绿色发展作出深刻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以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以供应链绿色治理为抓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供应链作为联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生产消费两端的重要枢纽,既承载着绿色发展的艰巨任务,也是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推动低碳供应链治理体系建设,则是培育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低碳治理基础

低碳供应链治理的现代化,首要前提是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是治理的根本依托,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保障。

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供应链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标准与规则体系,明晰企业在碳排放核算、信息披露、碳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职责,提升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应加快推动绿色认证、碳标签、碳足迹评价等制度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的试点与落地,引导企业将绿色标准纳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容提质。同时,要建立健全以碳信用为核心的监督评价与奖惩机制,推动绿色绩效与资源配置挂钩,对绿色转型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融资、评优等正向激励。

在此基础上,还需推动制度协同,打破政策碎片化和执行层断裂等障碍,实现法律、标准、激励机制之间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通过构建以法规为基础、技术规范为支撑、激励机制为动力的复合型制度体系,提升绿色治理的系统性、稳定性与执行力。进一步推动制度体系从“有规可依”走向“有力可执”,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标准驱动、市场推动”的低碳供应链治理格局。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链式治理效能

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跨企业、跨区域、跨产业的多层级协同网络。在机制上,应推动形成“共同设定碳目标、共建碳数据平台、共享治理成果”的协同路径,将绿色治理责任逐步从单点落实向链式联动扩展,推动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方共治、多元合作、多维互动。

一是发挥核心企业引领作用。大型制造企业、电商平台和头部物流企业应率先构建绿色治理框架,将碳减排要求嵌入到供应商遴选、绩效考核与合作协议中,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绿色准则和排放目标,形成绿色采购与绿色供应的正向激励机制。绿色低碳能力薄弱的企业应当适当开展培训教育,通过绿色能力提升计划、碳排放核算指导、技术协同创新等多种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增强绿色治理能力。可以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建立碳咨询平台、推动共享绿色技术成果等手段,降低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成本与门槛,推动构建“强带弱”“链帮链”的绿色协作机制。二是增强地方政府引导能力。地方应结合产业基础、区域资源与绿色发展目标,推动建设绿色供应链示范区,引导产业集群在绿色标准、协同治理、共享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三是拓展行业组织与社会参与。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低碳指南,推动第三方机构提供碳核查、咨询与培训服务,拓展绿色共治平台,提升供应链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公共性特征。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化治理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度嵌入低碳治理全过程,成为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建设以数字赋能为特征的智慧低碳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效能系统跃升的关键。具体来说,要以“平台+终端+算法”为支撑,打造一体化的绿色供应链数字中枢系统,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于政策制定、监管执法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建设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智能互动的治理新范式。

一方面,要推动碳排放全过程数字化。通过建立碳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实现对企业碳排放的动态监控、实时核算和可视化展示,提升数据管理能力与监管效率。结合供应链信息系统,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数据链条,支撑绿色产品溯源、碳绩效评估与合规审计。另一方面,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真实可信,实现碳数据在多主体间的可追溯流转,防范数据造假与责任规避问题。同时,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绿色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算法优化排产与物流路径,实现资源配置效能与碳排放效率同步提升。

陕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在推动绿色产业转型与绿色供应链建设方面具有基础优势与实践空间。应结合区域实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低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绿色竞争力。

[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政企联动视角下的高排放行业供应链低碳治理成本研究”(2025QN0506)最终成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