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磨破边角的《驻班服务纪实簿》,记录着100余条服务清单,也记录着包班党员与道班职工从业务帮扶到心灵关怀的足迹,职工们说——
“这本‘民情日记’办的是实事,解的是民忧”
通讯员 徐立生 罗凤英
“吴班长,牛脑壳粱路段连续降雨,有落石泥土影响通行,请立即清理。”
“好的,我们正在清理水沟,马上过来。”
6月25日上午,雨雾弥漫,244国道能见度不足百米,包班党员、汉中市公路局南郑公路段党支部书记、段长宁轩冒雨巡查,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通知了该段喜神坝道班班长吴华。
去年起,南郑公路段党支部创新推行36名机关党员结对20名道班职工的“党员包班”机制,破解了一线道班无党员、作用难发挥的困局。党员人手一本的《驻班服务纪实簿》,既是技术手册,更是民情日记。“我每月带纪实簿蹲点三天,职工们都习惯了。”宁轩擦去汗水说,职工们对他平易近人、扎实的作风既开心又敬佩。
“从前暴雨塌方,抄起铁锹就冲。现在包班党员会提醒‘先看裂缝走向,再拉警戒线’。”道工晏建荣感慨,“橘红马甲有了‘双保险’——前面是道工责任,后面是党员担当。”
28分钟:险情一线的“红色接力”
去年汛期暴雨,成为“党员包班”机制的最佳“压力测试”。吴华巡查发现K1108+945处排水沟被淤泥堵塞,雨水漫涌路面。“过去跑回道班求援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拍照发‘隐患闭环治理群’就行。”
信息刚发出,帮扶党员王安正立刻带两名技术员赶到现场,仅用28分钟。三人奋力清淤疏水,赶在山洪前保住路面。“雨水还在下,但心里踏实了。”吴华说,“包班党员是咱的‘主心骨’和‘及时雨’。”
这份踏实,不仅来自应急时的“快”,更源于日常的“实”。去年10月,安全员王安正带着道班职工翻山越岭,对照《地质灾害识别手册》逐点排查:“这道裂缝是顺层滑坡前兆,这片碎石带易发泥石流……”他将45.625公里网格内的8处三级风险源,严谨地“刻”进道工记忆。
如今在安全会上,吴华已能熟练指着航拍图分析:“K1113+299裂缝扩张,得优先支挡。”王安正在纪实簿里写着:“网格化不是墙上的图,是泥里踩的印;闭环式不是文件里的字,是雨里跑的路。”
90分钟:冰雪路上的“暖橙守护”
今年1月的一个凌晨,海拔1750米的244国道大雪纷飞。南郑段值班室电话骤响:“K1115+300处背阴坡积雪,K1120+150弯道急需撒融雪剂!”“立即启动除雪预案,老邬拿融雪剂,小宋检查铁锹,小王备姜茶。”副段长汪涛抓起挂在椅背上的橘红马甲,边套边指挥,不忘带上无人机。
山上,道工邬佑平的铁锹刚碰到冰面,“咔嚓”一声,冰碴子就溅上了睫毛。“往年摸黑除雪全靠经验,今年有无人机探路,厚薄一目了然。”不到2小时,滞留货车车灯次第亮起,司机摇下车窗高喊:“谢谢!雪天路滑,多亏你们来得快。”汪涛搓了搓冻僵的手,在纪实簿上记录:“2025年1月12日,K1115-K1120段除雪完成,党员突击队用时90分钟疏通全部车辆。”雪水洇开的字迹格外清晰——这是“党员包班”在冰雪中最生动的注脚:把“守护”刻进每一片雪花落过的地方。
灶头案边的“烟火情长”
道班厨房里,炊事员文大姐掀开蒸笼,热气腾腾。墙上的物资采购公示栏内,融雪剂发票复印件上党员颜乓和职工代表的签名墨迹犹新。“现在买把铁锹都得党员和咱一起验质量、核价格,透亮!”她笑着用围裙擦了擦手。
这样的实在,藏在《驻班服务纪实簿》的每一页里。春寒夜里,道工宋明发向驻班党支部副书记张福涛吐露心事:“张书记,闺女在西安想休学……”张福涛放下手册,陪他在雪地里聊了半小时。“孩子在外不易,别急着劝,多聊聊食堂饭菜、宿舍暖气。”他写下心理老师的电话号码递了过去,“让专业老师开导试试。”后来宋明发念叨:“张书记常发消息问丫头情况,比我这爹还上心。”纪实簿最新一页写着:“2025年3月5日,宋明发女儿调整心态继续学业;文大姐菜筐漏底问题已解决。”
风翻纸页,上一行是道工邬佑平的字迹:“党员的本子里,记的是养路经,更是咱心窝子里的事儿。”
山径深处的“同心长卷”
一年多来,纪实簿写满“双向奔赴”的注脚。道工的橘红马甲上不再只有“养路工”标签:晏建荣精判滑坡,吴华会用航拍图分析风险,邬佑平掌握科学除雪“技术”。党员的纪实簿里也不再是冰冷清单:王安正的胶鞋沾泥印,汪涛的纸页洇过雪水……
这套机制如“连心绳”,一头系着机关党员的担当,一头拴着道班职工的期盼。21名党员用纪实簿,将“为人民服务”写进45.625公里路网,刻入25个道工家庭日常;25名职工用磨破的手套,将“主人翁意识”融入每一片碎冰、每一锹淤泥。一年来,包班党员解决职工诉求21件,获锦旗5面,道班自主排查隐患能力提升85%。
如今的244国道,路畅,心更通。山洪暴雨中,道工喊出“党员在,我不怕”;雪夜里,党员会说“职工心暖,路就暖”;纪实簿字迹日增,党群情谊愈浓。
山风吹不散“党徽金”与“公路橙”交织的温暖,岁月将见证“党员包班”在秦岭深处扎根结果。这不仅是破解道班困局的“金钥匙”,更是新时代基层党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活样本。
纪实簿的每一页,沾冰碴、凝泥土、浸姜茶热气,丈量着初心,浇筑着担当。这段“双向奔赴”的故事,正随山径延伸,续写动人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徐立生 罗凤英
“吴班长,牛脑壳粱路段连续降雨,有落石泥土影响通行,请立即清理。”
“好的,我们正在清理水沟,马上过来。”
6月25日上午,雨雾弥漫,244国道能见度不足百米,包班党员、汉中市公路局南郑公路段党支部书记、段长宁轩冒雨巡查,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通知了该段喜神坝道班班长吴华。
去年起,南郑公路段党支部创新推行36名机关党员结对20名道班职工的“党员包班”机制,破解了一线道班无党员、作用难发挥的困局。党员人手一本的《驻班服务纪实簿》,既是技术手册,更是民情日记。“我每月带纪实簿蹲点三天,职工们都习惯了。”宁轩擦去汗水说,职工们对他平易近人、扎实的作风既开心又敬佩。
“从前暴雨塌方,抄起铁锹就冲。现在包班党员会提醒‘先看裂缝走向,再拉警戒线’。”道工晏建荣感慨,“橘红马甲有了‘双保险’——前面是道工责任,后面是党员担当。”
28分钟:险情一线的“红色接力”
去年汛期暴雨,成为“党员包班”机制的最佳“压力测试”。吴华巡查发现K1108+945处排水沟被淤泥堵塞,雨水漫涌路面。“过去跑回道班求援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拍照发‘隐患闭环治理群’就行。”
信息刚发出,帮扶党员王安正立刻带两名技术员赶到现场,仅用28分钟。三人奋力清淤疏水,赶在山洪前保住路面。“雨水还在下,但心里踏实了。”吴华说,“包班党员是咱的‘主心骨’和‘及时雨’。”
这份踏实,不仅来自应急时的“快”,更源于日常的“实”。去年10月,安全员王安正带着道班职工翻山越岭,对照《地质灾害识别手册》逐点排查:“这道裂缝是顺层滑坡前兆,这片碎石带易发泥石流……”他将45.625公里网格内的8处三级风险源,严谨地“刻”进道工记忆。
如今在安全会上,吴华已能熟练指着航拍图分析:“K1113+299裂缝扩张,得优先支挡。”王安正在纪实簿里写着:“网格化不是墙上的图,是泥里踩的印;闭环式不是文件里的字,是雨里跑的路。”
90分钟:冰雪路上的“暖橙守护”
今年1月的一个凌晨,海拔1750米的244国道大雪纷飞。南郑段值班室电话骤响:“K1115+300处背阴坡积雪,K1120+150弯道急需撒融雪剂!”“立即启动除雪预案,老邬拿融雪剂,小宋检查铁锹,小王备姜茶。”副段长汪涛抓起挂在椅背上的橘红马甲,边套边指挥,不忘带上无人机。
山上,道工邬佑平的铁锹刚碰到冰面,“咔嚓”一声,冰碴子就溅上了睫毛。“往年摸黑除雪全靠经验,今年有无人机探路,厚薄一目了然。”不到2小时,滞留货车车灯次第亮起,司机摇下车窗高喊:“谢谢!雪天路滑,多亏你们来得快。”汪涛搓了搓冻僵的手,在纪实簿上记录:“2025年1月12日,K1115-K1120段除雪完成,党员突击队用时90分钟疏通全部车辆。”雪水洇开的字迹格外清晰——这是“党员包班”在冰雪中最生动的注脚:把“守护”刻进每一片雪花落过的地方。
灶头案边的“烟火情长”
道班厨房里,炊事员文大姐掀开蒸笼,热气腾腾。墙上的物资采购公示栏内,融雪剂发票复印件上党员颜乓和职工代表的签名墨迹犹新。“现在买把铁锹都得党员和咱一起验质量、核价格,透亮!”她笑着用围裙擦了擦手。
这样的实在,藏在《驻班服务纪实簿》的每一页里。春寒夜里,道工宋明发向驻班党支部副书记张福涛吐露心事:“张书记,闺女在西安想休学……”张福涛放下手册,陪他在雪地里聊了半小时。“孩子在外不易,别急着劝,多聊聊食堂饭菜、宿舍暖气。”他写下心理老师的电话号码递了过去,“让专业老师开导试试。”后来宋明发念叨:“张书记常发消息问丫头情况,比我这爹还上心。”纪实簿最新一页写着:“2025年3月5日,宋明发女儿调整心态继续学业;文大姐菜筐漏底问题已解决。”
风翻纸页,上一行是道工邬佑平的字迹:“党员的本子里,记的是养路经,更是咱心窝子里的事儿。”
山径深处的“同心长卷”
一年多来,纪实簿写满“双向奔赴”的注脚。道工的橘红马甲上不再只有“养路工”标签:晏建荣精判滑坡,吴华会用航拍图分析风险,邬佑平掌握科学除雪“技术”。党员的纪实簿里也不再是冰冷清单:王安正的胶鞋沾泥印,汪涛的纸页洇过雪水……
这套机制如“连心绳”,一头系着机关党员的担当,一头拴着道班职工的期盼。21名党员用纪实簿,将“为人民服务”写进45.625公里路网,刻入25个道工家庭日常;25名职工用磨破的手套,将“主人翁意识”融入每一片碎冰、每一锹淤泥。一年来,包班党员解决职工诉求21件,获锦旗5面,道班自主排查隐患能力提升85%。
如今的244国道,路畅,心更通。山洪暴雨中,道工喊出“党员在,我不怕”;雪夜里,党员会说“职工心暖,路就暖”;纪实簿字迹日增,党群情谊愈浓。
山风吹不散“党徽金”与“公路橙”交织的温暖,岁月将见证“党员包班”在秦岭深处扎根结果。这不仅是破解道班困局的“金钥匙”,更是新时代基层党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活样本。
纪实簿的每一页,沾冰碴、凝泥土、浸姜茶热气,丈量着初心,浇筑着担当。这段“双向奔赴”的故事,正随山径延伸,续写动人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