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01期:第04版 国际

“脚下泥越多,办法越实在”

——记三秦工匠、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工程测量员党军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测绘人,就是没有过不去的坎、攀不上的坡!”7月7日,记者走进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三秦工匠、工程测量员党军勇这话一出口,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指着桌上各式各样的地图册说:“咱干的就是野外基础测绘,测出来的数据、画出来的图,修路建房、防汛救灾都能用,老百姓过日子离不了。”

风吹日晒、冰天雪地、烂泥窝里蹚路……党军勇一干就是31年,脚底板量过的山川沟峁,都刻着“工匠”的印记。

赛场淬炼

2013年,对于38岁的党军勇而言是收获的一年。

第一次站上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赛场,党军勇心想:“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他憋着一股劲,下班在训练场上练体能,晚上抱着理论书“死磕”,把成千上万组数据刻进脑海里。最终,他赢得“陕西省技术状元”称号,在全国竞赛中拿下第五名,成长为“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

旁人说他“运气好”,只有他自己知道,千百次练习化成的肌肉记忆才是运气背后的“底气”。

其实,党军勇并非科班出身,1994年中专毕业到陕西测绘局做测量员。

“那会儿就是个门外汉,连测绘仪器都摸不熟。”他笑着回忆,但心里早埋下了一个念头:“要做就做‘技术强人’。”

多年来,党军勇执着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一本本测绘类教科书、规范,他一页页啃读,圈重点、做笔记……当发现知识不够用时,他又揣着书本走进校园进修,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手握注册测绘师与高级技师证的“双师型”人才。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无人机在测绘领域应用逐渐深入,党军勇也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AI数据处理,学习新算法、新模型,优化传统测绘数据处理流程。

巧思破局

“以前三人一组测图,光是核对点号、画草图就得花大部分时间。”党军勇记得刚工作时的画面:观测员报点号、记录员画图和标记点号、立尺员等指令,一个环节卡壳,全小组都得等。

在偶然看到聋哑人用手语交流时,他灵感迸发,创造出“测点手势法”。

党军勇边说边比画出手势:竖大拇指代表给水井,掌心朝下表示高程点,测杆举过头顶是支点……经过反复试验,他把三人流程精简为两人配合,观测员从镜头里看手势输编码,立尺员专注打点做手势,“就像演双簧,一个眼神就知道要测啥。”

这套“测点手势法”让野外测图效率提高了30%,如今成了全行业“标准动作”。

“‘党师’是个能人,经常通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解决项目生产技术难题。”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工会主席蒙晓峰说。

在党军勇眼里,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项目实践中逼出来的“急中生智”。

数字化编图软件不好用,他自学编程写小工具;土地调查入库耗时长,他钻研技术规范改流程;图根控制点信息录入总出错,他编的小程序直接实现“一键自动化”……

“测绘人搞发明,不能飘在天上。”他常说,脚下的泥越多,脑子里的办法才越实在。

踏险传薪

在开展国家1:50000地形图数据库更新项目青海测区控制网联测时,有一个控制点位在龙羊峡水电站附近的山顶。

“坡度陡得像要立起来,最窄处只能容一人侧身挪步,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同事王军描述着当时的险恶环境。

党军勇却背起脚架和仪器一路冲锋在前。最终,他带领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控制点位,顺利完成任务。

“我经验多,出问题能扛住。”党军勇平静地说。而这样的“冲锋”,在党军勇的工作中经常出现。

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监管实地校勘这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中,他带领12个校勘小组行程2万多公里,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任务;在陕西省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到变更图斑最多、情况最复杂的神木进行核查……

“他是用脚底板量出了数据精度。”这是同事最中肯的评价。

党军勇注重“师带徒”,坚持给年轻人搭建成长之梯,先后培养了十余名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不少徒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

“我的性格就是不服输,陕西话就是‘犟’。对于测绘这行,更是注重‘匠’,就是要像全站仪一样精准,像水准尺一样正直。”在党军勇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个数据都浸着匠心,每一步足迹都写着担当。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