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899期:第04版 文摘

华罗庚的“弄斧必到班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郑学富

成语“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而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反其意而为之。1980年5月21日,华罗庚到他的母校江苏省金坛县中学(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演讲。他说:“中国古代有说法,不要‘班门弄斧’,可我的看法相反,‘弄斧必到班门’。”他进一步解释说:“你到鲁班跟前耍一耍,如果有缺点,经指点,下回就要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说明我们的工作就相当好了。”华罗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小名“罗罗”,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5年,他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所以他的学历只是初中生。他在业余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9年,受雇为金坛县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写数学论文。1929年,他在上海《学艺》七卷上看到了苏家驹发表的论文《代数式的五次方程之解法》。苏家驹当时可是大名鼎鼎的数学教育家。苏家驹,号毓湘,1899年6月出生。1924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后,潜心数学研究,一生献身于教育与科学事业。

华罗庚读后,感到苏家驹解题方法不对,在一个十二阶段的行列式中有计算差错。他反复斟酌、剖析,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果,以缜密的思维和明快的表达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于1930年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一个不到20岁的后生向闻名遐迩的教育家挑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也显示了华罗庚的勇气和实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华罗庚的这篇论文轰动了数学界。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得知后,详细了解了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很赏识这位年轻人,他毅然打破常规,于1930年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次年,进入数学系担任助理。华罗庚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数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的成功离不开“弄斧必到班门”的勇气,也离不开苏家驹的甘当人梯和熊庆来的慧眼识才。

20多年后,华罗庚遇到了同样的经历。1956年的一天,华罗庚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指出了他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一些差错,并无不幽默地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的这部名著自从1941年问世以后,听到的是中外专家的一片赞美之辞。现在听到了质疑之声,不禁连声叫好。当他进一步了解得知这批评之声来自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后,更是喜出望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此人就是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经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华罗庚看完陈景润的《塔内问题》一文后,感觉这位年轻人非常有天赋,是个可造之才。当时他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数学研究会,他立即在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把写信的这位普通教师请来参加会议。二人很快成为忘年之交。1957年9月,华罗庚将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性难题,陈景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境界。197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78年1月,《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全国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陈景润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奇才,“1+2”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光明日报》2022.1.7)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