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波澜壮阔时
刚刚过去的2021年,“民”字当头。
开年第一天,民法典实施了。年中,暴雨灌入河南,有人拼上性命在隧道里救人,有人善用技术做救援地图,平民英雄之力托举着城市和村庄。酷热的夏天,互联网巨头取消了大小周。入冬后,外卖小哥的维权困境终于被法律机构推到媒体面前。不少明星“塌房”,速失亮度,人们更愿意看到普通人的轮廓,结实。
看似人人自成媒体的时代,此刻的注视依然是稀缺的资源。只希望,英雄在头条里被看见,跻身历史的底稿;无名之人也能拥有独家的记忆感谢所有寄存我们故事和心情的服务器。
马伯庸先生经常这么写。作为一个记者,我很佩服小说家的一点是,那么多细节的生产力,都是想象力。不像我们,靠扒采访记录,事实上没有就是没有。当然,也不能编。
不久前,最了解我的大数据推送给我一本马伯庸的新书《长安的荔枝》。
我没有辜负大数据。不仅自己读,还推荐老师、朋友、实习生读它太像我写了10年的稿子,追求知微见著。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天宝末年、李杨恋影响的政治格局下。美人想吃荔枝,皇上速颁敕令。公元纪年还是3位数呢,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没有航空冷链,谁能保鲜?
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说,可不可为,不是皇帝考虑的问题。
到了执行层面,“脑子们”就集体智力爆发了。一纸文件流转过尚食局(负责皇家伙食)、太府寺(管国家财帛库存和市肆交易)、宫市使(皇家买手,天宝年间由贵妃她哥担任的肥差)和岭南朝集使(岭南派到京城的政事汇报员)……大家纷纷施展乾坤大挪移,只在文件记录上留下一行墨迹,类似于“已阅,有困难,让xxx去搞”。
最终,文件落到了司农寺管蔬果种植的上林署,又落到了署中一个监事头上。他叫李善德,52岁,在“从九品下”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忙活了一辈子,刚在长安“按揭”了一套小房。作为一个靠算学及第的心算大师,他却被人好好地算计了。时间紧迫,为了一线生机,他开启了历史性的荔枝长途保鲜运输大调研、大测试。
具体过程,不剧透。书也不厚,几万字,一口气就能读完。相信不少读者会和我一样,在书中遇见作者埋的“当代梗”,借钱996贯,买房背上贷款。但最动人的部分并不是这些,而是贵人眼前一粒水果,可能还不够新鲜,背后是李善德的千山万水、殚精竭虑,是脱力倒下的驿马、星夜兼程的骑手、辛勤劳作的果农、填补烂帐的民税。
妃子一笑,对她拥有无上权力的爱人来说,是诗是画,而对一个芝麻小官儿来说,对一群底层百姓来说,是命运的狰狞。
马伯庸先生在书的后记中谈到,他是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基层办事员的视角去解读了一遍。他也提起自己写过的另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我恰好读过。朱棣迁都北京,强迁了一批南方富户。一个歙县人周德文,被迁到“大兴县”,他是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摄公事、采购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这活儿太杂、太碎、太密,他累死在东奔西走的路上。
马伯庸先生说,“一事功成,万头皆秃”。观看历史的角度,需要拉大全景,需要注意高光,也需要剥开一颗荔枝,体会亿万种平凡之味,每一滴水的运动,才构成了波澜。更需要警惕那些毫无必要的“头秃”与“波澜”,是什么原因,让平凡人被迫不平凡。
就像此刻,在我的家乡西安,相信有很多平凡的人,正在为抗疫坚守或奔忙。许多年以后,回望这段历史,不会看见他们的名字。但我非常愿意,如果有机会,能写下他们的奋斗,也写下他们的无奈。 □秦珍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刚刚过去的2021年,“民”字当头。
开年第一天,民法典实施了。年中,暴雨灌入河南,有人拼上性命在隧道里救人,有人善用技术做救援地图,平民英雄之力托举着城市和村庄。酷热的夏天,互联网巨头取消了大小周。入冬后,外卖小哥的维权困境终于被法律机构推到媒体面前。不少明星“塌房”,速失亮度,人们更愿意看到普通人的轮廓,结实。
看似人人自成媒体的时代,此刻的注视依然是稀缺的资源。只希望,英雄在头条里被看见,跻身历史的底稿;无名之人也能拥有独家的记忆感谢所有寄存我们故事和心情的服务器。
马伯庸先生经常这么写。作为一个记者,我很佩服小说家的一点是,那么多细节的生产力,都是想象力。不像我们,靠扒采访记录,事实上没有就是没有。当然,也不能编。
不久前,最了解我的大数据推送给我一本马伯庸的新书《长安的荔枝》。
我没有辜负大数据。不仅自己读,还推荐老师、朋友、实习生读它太像我写了10年的稿子,追求知微见著。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天宝末年、李杨恋影响的政治格局下。美人想吃荔枝,皇上速颁敕令。公元纪年还是3位数呢,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没有航空冷链,谁能保鲜?
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说,可不可为,不是皇帝考虑的问题。
到了执行层面,“脑子们”就集体智力爆发了。一纸文件流转过尚食局(负责皇家伙食)、太府寺(管国家财帛库存和市肆交易)、宫市使(皇家买手,天宝年间由贵妃她哥担任的肥差)和岭南朝集使(岭南派到京城的政事汇报员)……大家纷纷施展乾坤大挪移,只在文件记录上留下一行墨迹,类似于“已阅,有困难,让xxx去搞”。
最终,文件落到了司农寺管蔬果种植的上林署,又落到了署中一个监事头上。他叫李善德,52岁,在“从九品下”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忙活了一辈子,刚在长安“按揭”了一套小房。作为一个靠算学及第的心算大师,他却被人好好地算计了。时间紧迫,为了一线生机,他开启了历史性的荔枝长途保鲜运输大调研、大测试。
具体过程,不剧透。书也不厚,几万字,一口气就能读完。相信不少读者会和我一样,在书中遇见作者埋的“当代梗”,借钱996贯,买房背上贷款。但最动人的部分并不是这些,而是贵人眼前一粒水果,可能还不够新鲜,背后是李善德的千山万水、殚精竭虑,是脱力倒下的驿马、星夜兼程的骑手、辛勤劳作的果农、填补烂帐的民税。
妃子一笑,对她拥有无上权力的爱人来说,是诗是画,而对一个芝麻小官儿来说,对一群底层百姓来说,是命运的狰狞。
马伯庸先生在书的后记中谈到,他是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基层办事员的视角去解读了一遍。他也提起自己写过的另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我恰好读过。朱棣迁都北京,强迁了一批南方富户。一个歙县人周德文,被迁到“大兴县”,他是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摄公事、采购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这活儿太杂、太碎、太密,他累死在东奔西走的路上。
马伯庸先生说,“一事功成,万头皆秃”。观看历史的角度,需要拉大全景,需要注意高光,也需要剥开一颗荔枝,体会亿万种平凡之味,每一滴水的运动,才构成了波澜。更需要警惕那些毫无必要的“头秃”与“波澜”,是什么原因,让平凡人被迫不平凡。
就像此刻,在我的家乡西安,相信有很多平凡的人,正在为抗疫坚守或奔忙。许多年以后,回望这段历史,不会看见他们的名字。但我非常愿意,如果有机会,能写下他们的奋斗,也写下他们的无奈。 □秦珍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