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922期:第04版 悦读文化

看春晚 看非遗 看门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春节是中国人热切期盼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花最多心思庆祝的节庆。其中,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非遗地位凸显,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创新发展  注入文化底气

青绿长裙、山峰发髻、远山眉……在央视虎年春晚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发广泛讨论,从社交网站到微信朋友圈,赞美之词不绝于耳。“青绿”是《只此青绿》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提炼自王希孟的传世绝品《千里江山图》。画作中,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

“演员的衣服颜色是断层的,上为石绿,下为石青。据研究国画颜料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介绍,这两种颜色提取自石头没有被磨成颜料之前的色泽,非常接近原石的拙朴状态。”该节目的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

央视春晚上,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同样惊艳四方。作品以山、水、林、田、湖为载体,以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工号子《恩施抬工号子》、陕北民歌《黄河艄公谣》、鄂温克童谣《敖鲁古雅》、畲族民歌《采茶歌》、白族大本曲《心肝票》为元素创作构成,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区域民歌的魅力。

融会贯通  绽放文化自信

用时尚的形式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国潮热”的体现,非遗在春晚中的呈现,尤见中国文化底蕴,体现的是国人的文化自信。

谈到今年非遗在各地春晚舞台上的呈现特点,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说,非遗的所有类别,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都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得到展现,呈现方式丰富、灵活,或将非遗元素融入晚会的舞美设计、音乐、视频和道具中,或将非遗与其他内容进行跨界融合。与此同时,以非遗为题材和文化内核的创新节目令人耳目一新。“非遗和非遗元素在春晚中大量出现,对非遗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提气的事。其一,体现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其二,体现了人们传承非遗的热情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追求。其三,展示了非遗融入生活、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戴珩说。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看来,以春晚对非遗的表达为例,找到关键节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文化自信还需要更多思考。第一,要注重保护好非遗,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更精彩的创新。第二,要注重深挖非遗价值,做好价值再挖掘、再发现的过程。第三,注重利用好非遗,在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非遗正在提供更多可能。第四,要注重礼敬传统,在艺术或其他领域在诠释的过程中提炼精华。

承继发扬  非遗连接未来

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近两年,非遗创新呈现,以“绝美”之姿异军突起。

立足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认为,舞动的“唐俑”与“青绿”是现代化媒体打造的“新民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提供了重要路径。现代化声、光、电科技的使用和精细的镜头调度,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和细致观察传统文化之美,拉近与文化内核的距离,人们在欣赏中领悟生命的辽阔淡远。因而,当央视春晚屏幕上的这抹“青绿”缓缓展开,观众被瞬间点燃,继而有了“青绿仿妆”走红,表情包迅速被推出、转发,“青绿”饰演者发布的15秒短视频横扫各大网站,收获点赞无数,这就是最生动的传承。

“让非遗以当下民众认可和接受的方式传播,是非遗可持续‘活’起来的必由之路。非遗的保护、传承,除了依靠政府、专家,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了解、体验。因此,非遗需要与现代媒体紧密结合。同时,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能否搭建起适合与观众沟通的传播平台,也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张雅欣认为。

从春晚舞台走向国人生活,非遗的创新呈现引发了巨大的鲶鱼效应。人们从美的享受中思考文化的力量、参与文化的传承。□王彬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