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80后”
冯骥才: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关键字:丰厚,感受,人生
图为冯骥才完成新书草稿后留念。
知名作家、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冯骥才今年80岁了。近日,冯骥才两部新作——全彩图文随笔集《画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说新作集《多瑙河峡谷》出版发行,受到各方关注。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却好像没有老,一直保持着进击的姿态。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收藏……诸多领域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至今仍在创新。
谈年龄:
活久了,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3月11日是冯骥才的80岁生日。杖朝之年,感受自然不同。
回望人生,冯骥才忆及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己充满创作激情,一年写几十万字,身体实在扛不住,忽然大病一场。前辈作家严文井先生曾给冯骥才写过一封信,里面的一句话,让冯骥才印象深刻。
“他的意思是:冯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久些。只有活得久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理解才会更深透。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人生、对命运,对人、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只有你活长了,把生活的各个面都看了,人生感受才可能会更丰富,也可能更深厚。”冯骥才说。
对于80岁生日,冯骥才也有两个想法。“一个就是跟我母亲一起吃碗面,这碗面是特别意味深长的,说不准会让我有所触动写篇散文。因为母亲今年105岁了,我80岁的人还能看着我自己的妈妈,太难得。还有一个想法,是我们学院里边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不是给我祝寿,是拿我的生日说事,做一点研究。”
冯骥才说,有的作家从故乡出生,长大之后就飞走了,像鸟一样,到社会上闯荡,会有很多人生的阅历。但自己不同,从出生到现在近80年基本全是在天津,全是在一块土地上。
谈绘画:
对我来说,画画是更私人化的事情
众所周知,绘画在冯骥才的80年人生历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他的“四驾马车”之一。他与韩美林等画家也保持着长久的友谊。
冯骥十四五岁拜师习画,年轻时以摹制古画为生,后又转画玻璃画。他年轻时曾用了一年零三个月,临成《清明上河图》长卷,被一位说尽好话的“美籍华人”携去纽约,欲求保留照片亦不可得。
与《清明上河图》纠结几十年的故事,被冯骥才写在了新作《画室一洞天》中,回顾被“美籍华人”拿走的《清明上河图》,冯骥才说:“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不过他也自我安慰:“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
对于挚爱的绘画,冯骥才还在继续,他认为,绘画对他是一个更私人化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心灵的感受,一种排遣和抒发。文学则更多承担了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思考,和读者一起来认识生活。
谈创作:
给文学留下审美形象
冯骥才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作家也是他的第一身份。从20世纪70年代伤痕文学创作开始至今,他一直笔耕不辍。《雕花烟斗》曾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珍珠鸟》《挑山工》更是进了小学语文课本的名篇。
四十年来,冯骥才文学创作不断,也获得过各种文学奖项。去年12月18日,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还以《木佛》摘得短篇小说奖,与几代文学人同台,让一众80后、90后作家感叹。
“我对文学的热爱好像天生一样。”冯骥才说,当他有了对生活热情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文字表达,那就是搞文学的人一种天性。
如今,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冯骥才发现跟以前的写作有了不同。他说:“以前我写作可能是更希望跟读者一起认识生活,现在我觉得就像是回归生活。另外,我觉得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留下审美形象,作家对于时代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包括哲思,都要通过审美形象体现出来。”
对于未来的计划,冯骥才依然热情满满,虽已80岁,但他不服老。“坦率地说,我的心理年龄,包括身体的感觉仍然是50岁到60岁之间,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很流畅,还是热爱文学,热爱文字的审美创造,热爱笔墨丹青,还是喜欢这些东西。”□张道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图为冯骥才完成新书草稿后留念。
知名作家、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冯骥才今年80岁了。近日,冯骥才两部新作——全彩图文随笔集《画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说新作集《多瑙河峡谷》出版发行,受到各方关注。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却好像没有老,一直保持着进击的姿态。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收藏……诸多领域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至今仍在创新。
谈年龄:
活久了,人生感受才更丰厚
3月11日是冯骥才的80岁生日。杖朝之年,感受自然不同。
回望人生,冯骥才忆及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己充满创作激情,一年写几十万字,身体实在扛不住,忽然大病一场。前辈作家严文井先生曾给冯骥才写过一封信,里面的一句话,让冯骥才印象深刻。
“他的意思是:冯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久些。只有活得久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理解才会更深透。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人生、对命运,对人、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只有你活长了,把生活的各个面都看了,人生感受才可能会更丰富,也可能更深厚。”冯骥才说。
对于80岁生日,冯骥才也有两个想法。“一个就是跟我母亲一起吃碗面,这碗面是特别意味深长的,说不准会让我有所触动写篇散文。因为母亲今年105岁了,我80岁的人还能看着我自己的妈妈,太难得。还有一个想法,是我们学院里边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不是给我祝寿,是拿我的生日说事,做一点研究。”
冯骥才说,有的作家从故乡出生,长大之后就飞走了,像鸟一样,到社会上闯荡,会有很多人生的阅历。但自己不同,从出生到现在近80年基本全是在天津,全是在一块土地上。
谈绘画:
对我来说,画画是更私人化的事情
众所周知,绘画在冯骥才的80年人生历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他的“四驾马车”之一。他与韩美林等画家也保持着长久的友谊。
冯骥十四五岁拜师习画,年轻时以摹制古画为生,后又转画玻璃画。他年轻时曾用了一年零三个月,临成《清明上河图》长卷,被一位说尽好话的“美籍华人”携去纽约,欲求保留照片亦不可得。
与《清明上河图》纠结几十年的故事,被冯骥才写在了新作《画室一洞天》中,回顾被“美籍华人”拿走的《清明上河图》,冯骥才说:“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不过他也自我安慰:“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
对于挚爱的绘画,冯骥才还在继续,他认为,绘画对他是一个更私人化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心灵的感受,一种排遣和抒发。文学则更多承担了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思考,和读者一起来认识生活。
谈创作:
给文学留下审美形象
冯骥才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作家也是他的第一身份。从20世纪70年代伤痕文学创作开始至今,他一直笔耕不辍。《雕花烟斗》曾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珍珠鸟》《挑山工》更是进了小学语文课本的名篇。
四十年来,冯骥才文学创作不断,也获得过各种文学奖项。去年12月18日,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还以《木佛》摘得短篇小说奖,与几代文学人同台,让一众80后、90后作家感叹。
“我对文学的热爱好像天生一样。”冯骥才说,当他有了对生活热情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文字表达,那就是搞文学的人一种天性。
如今,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冯骥才发现跟以前的写作有了不同。他说:“以前我写作可能是更希望跟读者一起认识生活,现在我觉得就像是回归生活。另外,我觉得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留下审美形象,作家对于时代的思考,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包括哲思,都要通过审美形象体现出来。”
对于未来的计划,冯骥才依然热情满满,虽已80岁,但他不服老。“坦率地说,我的心理年龄,包括身体的感觉仍然是50岁到60岁之间,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很流畅,还是热爱文学,热爱文字的审美创造,热爱笔墨丹青,还是喜欢这些东西。”□张道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