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的儿子
张新苗
小时候,村里人说:“你是你爸在山上砍柴时从松毛堆里捡回来的。”我深信不疑。
因为我妈一点都不像亲生母亲。她出门,从来不愿意带我。偶尔带一次,我想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去拉上妈妈的手,她会狠狠地甩开。这都不算事,村里人给我妈取个外号叫“铁匠”,因为我和哥哥是“砧子”,天天打。田间地头,河沿塘坝,床头桌底,堂前屋后,处处都留下了母亲“追杀”我们的身影。玩水了,打;爬树了,打;不好好看家,打;从高高的草垛上往下跳,打;贪玩回来晚了,打;别人吃糖多看了两眼,打;在外面打架输了,打;跟隔壁刘小燕打架赢了,刘奶奶坐在我家门口骂街,母亲把我拉到刘奶奶面前又是一顿打,刘奶奶不好意思了来劝阻,越劝越打……
在别人眼里,日落鸡回埘,晚霞炊烟起,母亲唤着乳名回家,是多么美好的童年记忆。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呼唤无异于行刑前恐怖的皮鞭响。几回正与小伙伴玩耍,远远听到公鸡打鸣,误以为是我妈在村头喊我,吓得撒腿就往家里跑。
我只盼着早点上学,并暗暗发誓,将来要远走高飞,远离我的母亲,远离这伤心的故园。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精彩,只知道那里有自由,那里不挨打。
上学后,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放学后砍柴拾粪、打猪草、做家务,一样都不耽误,挨打自然越来越少。特别是上中学后住校,一周只回来一次,母亲不再让我做家务,还会给我做好吃的。有一个周末我被选到县里去参加竞赛,一连两周都没有回家,眼看咸菜告罄,父母一起来学校送咸菜,母亲脸上满是伤痕。父亲说,你妈非要来,她才学会骑自行车,在山路上摔了好几跤。我渐渐懂事,知道我是我妈亲生的。
高考结束后,我到底还是没有填报本省的高校。欢天喜地办完酒席,父亲送我启程。在等火车的时候,父亲跟我聊了很久。原来,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手拉扯大三个孩子,还要被批斗,母亲从小吃苦,性格要强。后来嫁给我爸这个孤儿,也是白手成家。父亲要进山打柴、扛木材、烧砖窑,挣点钱盖房子,母亲要操劳农活,带我们她就干不了活,所以一直不敢太亲近,怕我们粘她。江边平原,河渠密如蛛网,池塘星罗密布,每年农忙,春潮上涨,许多小孩不幸溺亡。母亲在田里地里一边做事一边提心吊胆,耳边恍惚总是听到我们的啼哭。急急收工回家,要是见不到我们,或者我们闯祸了、受伤了,自然是心急如焚、暴跳如雷。后来听庾澄庆的《情非得已》中唱到,“不敢让自己靠得太近,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我才懂得了母亲的心。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是有道理的。大学四年,每年寒暑假结束,我又要远行了。母亲头一天就开始烦躁,一边给我收拾衣物、做好吃的,一边碎碎念地吆鸡喝狗骂父亲。临行时,一直送我到村口。直到车子转弯,我还能从车窗望到母亲矮小的身影站在路边。大学毕业以后没了寒暑假,第一次回家过年只呆了五天。母亲依然送我到村口,却没有帮我把行李递上车,而是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车子启动,我挥手道别,她依然木木的。听邻居说,我走了以后,母亲在那块冷冰冰的石头上坐了一个多小时,目光呆滞,谁劝都不肯回去。后来我读到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想起母亲送我的场景,读得潸然泪下。
“远游”也有解,因为孔子还曰“游必有方”,意思是你远游也行,但是要有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去处。上班七年以后,我工作稳定,有了房子车子,得偿所愿把父母接了过来,陪着他们逛了西安、延安、黄帝陵。但是住了不到一个月,二老呆不住了,一开始说影响我工作,后来又说家里水田要灌溉、旱田要打药,最后说是自己过不习惯,鱼儿离不开水,农民哪能离开土地呢?我只得送他们回家。父亲说,他们觉得我工作的矿区很好,他们很放心。但是他们在这里不习惯,不用接他们来了。
又过了几年,爱人怀孕。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您儿媳妇有了。”“要不要我来?”“您不是不想来吗?”“需要我就来嘛!”
于是母亲过来了,经常跟着我们往返省城和矿区,一年行使的路程相当于前60年的总和。她像个孩子一样得意地说:“还好我不晕车。”
有孙子陪着,母亲不再说过不习惯。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调皮。母亲不仅自己不出手,有时候我们教训孩子,她总是像玩老鹰抓小鸡一样护着,还埋怨我们:“你们小时候,我凶过你几次?”
我笑道,看来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铁匠”不仅武功全废,还失忆了,真以为自己年轻时候是慈母呢!这下母亲听懂了,一个爆栗子敲过来,一如当年的犀利。
(黄陵矿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新苗
小时候,村里人说:“你是你爸在山上砍柴时从松毛堆里捡回来的。”我深信不疑。
因为我妈一点都不像亲生母亲。她出门,从来不愿意带我。偶尔带一次,我想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去拉上妈妈的手,她会狠狠地甩开。这都不算事,村里人给我妈取个外号叫“铁匠”,因为我和哥哥是“砧子”,天天打。田间地头,河沿塘坝,床头桌底,堂前屋后,处处都留下了母亲“追杀”我们的身影。玩水了,打;爬树了,打;不好好看家,打;从高高的草垛上往下跳,打;贪玩回来晚了,打;别人吃糖多看了两眼,打;在外面打架输了,打;跟隔壁刘小燕打架赢了,刘奶奶坐在我家门口骂街,母亲把我拉到刘奶奶面前又是一顿打,刘奶奶不好意思了来劝阻,越劝越打……
在别人眼里,日落鸡回埘,晚霞炊烟起,母亲唤着乳名回家,是多么美好的童年记忆。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呼唤无异于行刑前恐怖的皮鞭响。几回正与小伙伴玩耍,远远听到公鸡打鸣,误以为是我妈在村头喊我,吓得撒腿就往家里跑。
我只盼着早点上学,并暗暗发誓,将来要远走高飞,远离我的母亲,远离这伤心的故园。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精彩,只知道那里有自由,那里不挨打。
上学后,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放学后砍柴拾粪、打猪草、做家务,一样都不耽误,挨打自然越来越少。特别是上中学后住校,一周只回来一次,母亲不再让我做家务,还会给我做好吃的。有一个周末我被选到县里去参加竞赛,一连两周都没有回家,眼看咸菜告罄,父母一起来学校送咸菜,母亲脸上满是伤痕。父亲说,你妈非要来,她才学会骑自行车,在山路上摔了好几跤。我渐渐懂事,知道我是我妈亲生的。
高考结束后,我到底还是没有填报本省的高校。欢天喜地办完酒席,父亲送我启程。在等火车的时候,父亲跟我聊了很久。原来,外公去世得早,外婆一手拉扯大三个孩子,还要被批斗,母亲从小吃苦,性格要强。后来嫁给我爸这个孤儿,也是白手成家。父亲要进山打柴、扛木材、烧砖窑,挣点钱盖房子,母亲要操劳农活,带我们她就干不了活,所以一直不敢太亲近,怕我们粘她。江边平原,河渠密如蛛网,池塘星罗密布,每年农忙,春潮上涨,许多小孩不幸溺亡。母亲在田里地里一边做事一边提心吊胆,耳边恍惚总是听到我们的啼哭。急急收工回家,要是见不到我们,或者我们闯祸了、受伤了,自然是心急如焚、暴跳如雷。后来听庾澄庆的《情非得已》中唱到,“不敢让自己靠得太近,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我才懂得了母亲的心。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是有道理的。大学四年,每年寒暑假结束,我又要远行了。母亲头一天就开始烦躁,一边给我收拾衣物、做好吃的,一边碎碎念地吆鸡喝狗骂父亲。临行时,一直送我到村口。直到车子转弯,我还能从车窗望到母亲矮小的身影站在路边。大学毕业以后没了寒暑假,第一次回家过年只呆了五天。母亲依然送我到村口,却没有帮我把行李递上车,而是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车子启动,我挥手道别,她依然木木的。听邻居说,我走了以后,母亲在那块冷冰冰的石头上坐了一个多小时,目光呆滞,谁劝都不肯回去。后来我读到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想起母亲送我的场景,读得潸然泪下。
“远游”也有解,因为孔子还曰“游必有方”,意思是你远游也行,但是要有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去处。上班七年以后,我工作稳定,有了房子车子,得偿所愿把父母接了过来,陪着他们逛了西安、延安、黄帝陵。但是住了不到一个月,二老呆不住了,一开始说影响我工作,后来又说家里水田要灌溉、旱田要打药,最后说是自己过不习惯,鱼儿离不开水,农民哪能离开土地呢?我只得送他们回家。父亲说,他们觉得我工作的矿区很好,他们很放心。但是他们在这里不习惯,不用接他们来了。
又过了几年,爱人怀孕。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您儿媳妇有了。”“要不要我来?”“您不是不想来吗?”“需要我就来嘛!”
于是母亲过来了,经常跟着我们往返省城和矿区,一年行使的路程相当于前60年的总和。她像个孩子一样得意地说:“还好我不晕车。”
有孙子陪着,母亲不再说过不习惯。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调皮。母亲不仅自己不出手,有时候我们教训孩子,她总是像玩老鹰抓小鸡一样护着,还埋怨我们:“你们小时候,我凶过你几次?”
我笑道,看来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铁匠”不仅武功全废,还失忆了,真以为自己年轻时候是慈母呢!这下母亲听懂了,一个爆栗子敲过来,一如当年的犀利。
(黄陵矿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