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971期:第04版 文化悦读

另辟蹊径出新意

——读高鸿散文《那时的清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鸿是一个写小说的优秀作家,出手的长篇、中篇或短篇都很出彩,厚重、有深邃的思想性,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然而,我今天要说的不是他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是他几千字的短小散文,他的散文也是风姿绰约,尤其是他荣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单篇散文《那时的清明》。

单看文章标题并不新颖别致,读者一看题目以为是写表达哀思,缅怀已故亲人的清明节。当我们这样猜想的时候,文字却将我们带入了如缺衣少吃的童年时代。作家高鸿出奇制胜,一进入文字的铺排,文章的架构中,就着力避开俗套,避而不谈如何哀悼已故亲人,而是另辟蹊径,追忆小时候因为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到了清明这天,孩子们才会吃上白馒头。这符合孩子们馋嘴贪食的天性,更符合当时的生活窘迫现状。

文章中,作家这样写出与春天有关、与野菜有关、与馒头有关的童年往事。“不仅仅是到了清明节,裹了一冬的棉衣终于可以褪下身来了,干活的时候甚至可以光着膀子,让明晃晃的太阳在汗珠上闪耀。落寞了一个冬季的田野开始躁动,桃红柳绿花黄。风变得绵软了许多,抹在脸上痒痒的,就想跳,就想唱。洒在半坡上的是婆姨女子,还有半大不小的孩子,每人挎着一只篮子,捡野菜。那时候没有反季节的蔬菜,吃了一冬的腌咸菜,早就腻味了,期盼着碗里见绿呢。这个时候能吃的野菜已经很多了,荠荠菜可以下面,光光的,滑滑的,刚进嘴,‘哧溜’一声便下去了;蒲公英用开水一过,调料搁上些,味道也不错;最能当饭吃的是白蒿,这时候刚抽出嫩芽,捡回去和上些面蒸,便成了菜疙瘩,油盐辣子一拌,香喷喷的,着实开胃。然而孩子们期盼的并不是这些。清明的时候除了蒸白馍,母亲还会和别家一样捏很多好看的面花。这些面花挂在墙上一点点地风干,特别馋的时候拿下来一个嚼嚼,满嘴生香,感觉特别解馋。”……作家把这些与吃有关的野菜、蒸馍写得生动传神,亲切感人,赏读此处,常常令我们这些从五六十年代的人,忆起饥寒交迫的艰苦岁月,人们对能吃一顿饱饭的渴望。

接下来,作家对童年时代最难忘的几个片段进行了细致描写。还有对家乡女性,对母亲刺绣荷包、披肩等民俗艺术的描写,对村里媳妇们争强好胜的小心事、小聪明,都描写得十分贴切。

散文《那时的清明》到最后才写了父亲带着他上坟的事,文字简略得当,把父辈对亲人的哀思,与五六岁孩童的懵懂无知,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得真实可信,这也更好地道出了清明节在孩子内心,对吃和玩的强烈期盼。细细揣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叫人感悟颇深。清明节除了悼念远离我们的亲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很好地活着。□叶柏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