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28期:第04版 创造

拜谒司马迁祠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毅

早就听说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当年由于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了汉武帝刘彻,要么拿钱赎罪,要么受宫刑。然而,司马迁家官小没钱,他只能接受宫刑免于一死,才有可能延续生命,在狱中坚持写作,从而用14年时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作为华夏三千年间的通史,是古典散文的典范,后世史传的楷模,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个偶然机会,我有幸赴韩城拜谒了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祠墓。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西依梁山,东临黄河,依岸就势,山水环抱,气势尤为壮观。主体建筑有寝殿、献殿、祠门、山门和4座牌坊等,占地近5万平方米。显然,当初将祠墓地点选择在汇山川之灵、集天地之神的风水宝地,表达了人们延嗣子孙、家国昌盛的美好愿望。

远远望见司马迁祠墓便走下车,拾级而上,当我们来到太史祠墓大门前时,门额上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

跨过大门,步入司马古道(又称司马坡),由于坡陡沟深,为防洪水冲刷,一律用长方形石条铺砌,此乃春秋时魏国所建,当初建造时全长约3华里,现在已没有那么长,坡上直通长安,坡下向北可通山(西)陕(西)接境的龙门古渡。我踏在经过了两千多年风吹雨淋的古道上,细细观赏着古道上的印痕,在感受岁月沧桑的同时,不禁低声吟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沿古道而上,北边有一座小庙,传说是前人为纪念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建。由小庙向前,又有一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此乃出自《诗经·小雅》,比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敬仰。

过牌坊进入神道,登九十九级石阶直达祠顶,九十九级石阶含义为九九归一。其中第三台阶建有山门一座,上书“史笔昭世”,比喻司马迁用他的史笔昭示后人。第四台阶为一砖砌牌坊,两边有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说明司马迁发扬光大了儒家传统思想,其《史记》和孔子的经文相提并论。登上第五台阶,走进额书“太史祠”大门,即为最高层的祠院。

祠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祠正中为献殿,由5大间敞厅组成,陈列有北宋至现代名人纪念司马迁的碑碣67通,大多嵌在墙壁中。献殿里的供桌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供桌正面将文人具备的琴棋书画都表现了出来,中间有篆书“荐馨”二字,喻示供奉的都是上好的有香味的东西。供桌上的联语此时也许最能道出我们这些游客的心声——“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这当然是指史学高峰了。当然,献殿的木刻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正是对史圣精神的真实描写。

寝宫中有宋仿照太行山司马迁的塑像而塑造的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抱负超凡,长须是根据其夫人柳倩娘要求塑造的,这样恢复了司马迁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而且外形惟妙惟肖,风韵更是传神。坐像偏北望,有人说这是顺应了司马迁的意愿,希望苏武牧羊归来能替他说句公道话,还他一个清白。

祠后有司马迁墓,青砖裹砌,因为其卒于何时何地无从查考,而且由于他受过朝廷的宫刑,死后不能入祖坟,所以疑为衣冠冢。墓嵌有八卦砖雕,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驻军韩城时,他深感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少数民族一些人作了列传,不以蛮夷相待,才下令军士依蒙古民俗将土冢砖砌围襄,形如“蒙古包”。直到400余年后,三国归晋,永嘉皇上念司马迁与自己同姓,才批准殷济太守为祖宗司马迁设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生有五枝,如巨掌撑天,因地势高,曾遭雷击,在北侧断一树枝,后又在东南方向生一新枝,仍为五枝,誉为“五子登科”,这又如同太史公的崇高志向永驻天地之间。现在每年高考前,到此朝拜的韩城学子络绎不绝。

听导游讲解,传说当今司马迁的后裔是今韩城徐村人,当年他们为了免受朝廷诛灭九族,纷纷改姓,或在司前加一竖为同,或在马前加两点为冯,当地至今有“同冯一家人,同冯不通婚”的习俗,而且“徐”与“续”同音,有司马迁家族后继有人、香火不断之意。司马迁祠墓在“文革”时完好无损,主要是因为当时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才使祠墓在“文革”中免遭破坏。

拜谒司马迁祠墓归来已经数日,回想司马迁诞辰已经2067年,然而司马文化流韵千年,史圣精神光耀万代。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1958年,一代文豪郭沫若为司马迁祠墓的题词便是他的真实写照。由此看来,司马迁在史学上的功绩是可以与文圣孔子在经文上的功绩相提并论的。

(作者单位:陕西建工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