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31期:第04版 秦风

永难忘却的一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与张锲老师(中)在延安杨家岭留影。

人一生有多少见过一面的朋友?恐怕谁也说不清。太多太多的销声匿迹,但那个善意坦诚耿直亲切的国字脸、腰板硬朗、满身虎气的他却长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他是我曾见过一面的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锲。

知道张锲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热流——河南慢行记》在《当代》杂志发表,中央广播电台联播,中央大报连载,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荣获《当代》文学奖。我们这些从事报纸工作的人,自然潜心学习,里面的不少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张锲在河南住了近两个月,跑了大半个河南省,记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毫不犹豫融入改革“热流”,开创了改革文学的先河,勇敢扛起“改革文学”的大旗。随后,张锲根据河南采访,又写出长篇小说《改革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陆续写出《热岛》《是真名士自风流》《又当桂子飘香时》等。“他的作品多塑造新人,格调高昂、气势雄放,善于营造一种充满朝气、发人深思、催人奋发的时代氛围。”有评论这样写道,他是“一位富于生活热情和激情的时代歌者,他对这时代、这生活、这生命,对生命中经历的一切都怀着深沉的爱和真正的珍惜”。他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站在文学创作的前沿,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1987年秋,张锲来到延安,我陪同他参观。表面看他虎背熊腰,对人却分外亲切,谈起《热流》和《改革者》有聊不完的话题。作为中国作协领导,自然要了解各地文学创作情况。我汇报后,他突然问:“延安有几个中国作协会员?”

“只有老曲艺家韩起祥一人。”

他笑着说:“你们积极申报啊!”

“门槛太高,我们没那胆量……”

他又问我创作,我也如实回答,并将我已出版的长篇传记《谢子长将军传》和三本散文送给他。那短暂的一面,他预存了对我的信任和宽纵。过了些日子,中国作协寄来《会员登记表》,我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和他的朋友袁鹰作为介绍人,1988年6月作协书记处通过,我有幸成为第2470号作协会员,这无疑成为我坚持文学创作的强大动力。

1981年,张锲担任蚌埠市文联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1985年1月调任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1996年12月,张锲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一连当了五届作协领导。他上任后大胆创新,使机关形象焕然一新。他想有一大批资金给作家们排忧解难,给作家们提供好的写作和休息场所,帮作家们出书、评奖,让华夏文学弘扬光大,于是,他开始筹划中华文学基金会。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追梦者的歌吟——张锲文学创作65年”研讨会上评价:“张锲不仅是一位作家,他也是文学公益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还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梦想的人。”

1986年6月14日,中华文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担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巴金与马万祺担任会长,张锲任副会长兼总干事。

很多老作家生活清苦,有的不但生前经济拮据,死后丧葬费和遗属的安置也很成问题,张锲都尽力奔波。作家路遥英年早逝,留下年仅十二岁的女儿路远,因回京手续比较繁杂,路远一时没有着落。张锲知道后,把路远当作自己的孩子,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出资,把路远安排到北京市重点学校潞河中学寄读。

张锲是文坛的多面手,很勤奋,写过多幕话剧,《祖国之恋》在《当代》杂志头条发表,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创作的电影剧本《最后的选择》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主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工作,还写诗写评论,多篇作品连连获全国大奖,创作成果斐然。

张锲走上领导岗位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经常和广大作家保持联系。对我而言,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记得1984年我因筹划延安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去京在《人民日报》招待所住过几天,抽暇看望袁鹰老师,带去一条延安牌香烟,被老师狠狠训了几句。后来去北京两次相约看望,都因他外出无缘拜访。这些年来我一直愧疚,只能将那次见面和对他的了解讲给朋友。  □银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