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71期:第04版 憩心亭

归来兮稻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每次看到绿意盎然的水田,心便不自主地温暖起来。一片片稻田,坦荡无垠,田里溢满了水,镜子一样照出人影来。水中长着绿油油的稻秧,诗一样的情怀就在心底泛滥了,水田就充满着诗情画意和浓浓的烟火味道。

山上的水田被叫作梯田,长在山腰上的,像台阶一样,一阶一阶的,拾级而上,一圈一圈回旋环绕着就到了山顶。这里是指秧苗到达了山顶,多么神奇啊,这样的阶梯式稻田,四周的山峦都欣然俊朗起来,如诗如画般美丽。

伸到半山腰的水田,云雾缭绕。人们从底下一层一层爬上来,好像登上了云梯,在空中荷锄、耘田,在未知的水底插下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人们管它叫古梯田。规模磅礴的梯田,或平行或交叉,那动人心魄的优美曲线似行云流水。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是那样和谐、自然、优美,充分展现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充分展现出一个如梦似幻的童话世界,构成了壮丽而秀美的景观。从此,记忆开始,一张张春植、夏锄、秋收的画面开启。

“田”本身是被画了格子的,一块块规整的土地被方方正正隔开来,隔出了界限,隔出了度量,还隔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遵守,一份默许的信任。

梯田是弯曲了的牧歌,它依歌而行,抽掉了当中的阻隔,一任柔和的线条往下蜿蜒,成了山岗上没有约束的界定。村民们都知道自家的田,不会弄错。

地上的水田是平展展的。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河水泱泱,禾苗长啊长啊就长成一匹平铺的绿缎子,随着微微的风不一会儿皱成了一湖水,一会儿又抻平。鹭鸟在这期间来回走着,不时低头啄一下,然后伸伸脖儿,满足地半闭起了眼,又在打量着外面的世界。似回味着刚才的美味,或不知想了些什么。一条腿收回来,头藏进背里的羽毛不动了,不知为什么,一会儿乍然飞起来。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后又恢复了平静。绿绿的水田里,白鹭是农家风里酝酿出来的诗情。

村民在这水田中踏泥而耕,每一步踩下去都充满了柔情。在和泥土肌肤相亲的碰触中,棵棵秧苗似诞下的子嗣,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呵呵地笑着,像看待自己成长的孩童,从青春肌骨筋健,到现在耄耋衰老。每一次目光投放出去,看向土地的眼神多年来没有变。

梯田的不远处,必有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冒着烟火气,农家屋顶的炊烟升起来了,青壮的农夫直起了腰,那是家里妻子释放出召唤的信号,该回家吃饭啦。简陋的桌椅上已摆好了山野最淳朴的饭菜,他的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了笑容。白发的老者也朝自家的方向望了望,家里的烟囱空荡荡的,他知道老太婆还嫌收工太早。大亮的天,再干一会儿,他的腰又重新弯下了。

水田环着村庄,村庄系着水田。水田固住了土地,也固住了农人的根。

现在,这一片水田正在我眼前铺展开来。我常常发呆思考:这绿色是藏在时间里的,种子里的,抑或藏在大地的深处,五月中旬开始插秧,刚插到水田的秧苗,瘦小、黄恹的,好像光秃的大地上长着标疏的头发。但几个日头一照、几场细雨一浸润,浑浊的水面渐渐就被一片翠绿的原野所取代。那些田便四通八达,它们的颜色较为深暗,把大地的绿色分成一块一块的,与现代生活绷紧了的笔直线条迥异。要不了多久,寂寞的翠绿里就传来了蛙鼓,晨光熹微中它们聒噪得欢畅淋漓。

多年以来,我一直把青蛙和翠绿的水田联系在一起。没有它们,一片稻田就死气沉沉的,而现在,青蛙开始捣鼓,蜻蜓也在绿上飞舞,但秧鸡董鸡很少听到了。记得董鸡的叫声很特别,像一个骄傲的学生,躲在秧田一角,擂鼓似的不时叫着“懂、懂”的声音。我小时候曾一个人拿着竹竿寻声找它,说来不好意思,它的叫声让我联想到烤肉的香味了。我从来没有逮住过董鸡,它有时从某个角落突然飞蹿出来,跃过我的头顶,扑愣愣地飞到另一块秧田去了,无边而茂密的秧苗是它最好的屏障。而秧鸡我曾经逮到过,它脚大趾长,大小像家养的小鸡。我没有舍得吃它,把它养了起来,后来它却瞅空飞走了。

一过夏至,秧苗再不管身外的物事,它们只顾一味地吸饱水田的精气,让一片稻田整日都响着“嚓嚓嚓”的声音,像木头在烈日下炸开,像大地在微微喘气,细切而分明。秧苗长得越来越壮,水稻开始扬花。烈日下的风一吹,无边的绿色上面腾起一层隐隐约约的黄色粉雾,混杂泥腥的气息,稻香熏人,让人嗅到后不由得打出一连串喷嚏,吓得田里轻狂的蛙鸣戛然而止,秧叶上停着的各色蜻蜓也一齐纷纷起舞。

每年秋收之后,大地删繁就简、一片荒凉。农民走了,青蛙、蜻蜓、蜘蛛、水虱子也不见了,稻田里的谷茬枯黄,在阳光下泛起一些灰白色,稻田里还有一摊摊水,映着一小块一小块的蓝天和白云,像随意截取的吉光片羽,那是随意掬起的风景。田埂上、水田里,会有一两只白鹭,有时三五只,或者十数只,它们或立或行,或觅食或嬉戏,有时也飞起绕一个小圈子,又落在附近的树梢上,山寒水瘦,不那么打眼的苍鹭这时也突兀于眼前。

走进一个个村落,有些空荡,几只狗警惕地注视着来人。喊了半天,屋里才出来一个老人或妇女的身影,孩子的爹妈多数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孩子在家里像野草一样疯长。

我不知以后还有谁来经营这一片绿色,让这水田重复着一年年的轮回,除了那些白鹭、青蛙和蜻蜓。回想起来,我还是在二十多年前亲近过它,那时每个漫长的假期我都落脚在生于斯的老家。八月处暑后的每天清晨,我们就扛着铁锹、箩筐,披着清霜和残月的余晖向田野进发,方圆几里的稻田都是一个村庄的,星光下各种昆虫的叫声细碎而繁密。一个星期的劳作,我最后倒在田里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那时觉得人生第一幸福乃是睡觉。我对稻谷沉重的认识来源于此。在这之前,我只晓得在大人们千刀万剐的诅咒声中举着筒光趁夜逮黄鳝,把辛苦平整出来的秧地踩得一塌糊涂,或者在洪水季节,兴奋异常,天还没亮就抓起稻田里的泥鳅,鲫鱼、鳝鱼,泥鳅全部聚集在水田的决处,一笼子下去就是活泼乱蹦的一两斤。现在甚至连火烧斑、马虾、蚌壳、螺蛳、蚂蟥都很少见了。

如今,时过境迁,村庄里的烟火味淡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赚钱,家里只留下空巢的老人守护着家园,生活返璞归真后,我心里依然怀念那一汪汪水田,心里默默地呼唤着归来兮稻田。

□李永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