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循吏焦云龙
焦云龙(1840-1901年),字雨田,山东省长山县贾黄乡丁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清泉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自幼读书勤奋,课余不辍习武。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中进士,以知县发陕西米脂县即用。光绪元年到二十七年(1875-1901年),焦云龙历任陕西米脂、三原、安康、富平、临潼、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州知州,潼关厅抚民同知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潼关厅抚民同知任上,在救灾中“积劳成疾,卒于任所。”(《潼关县新志·官师志》)
19世纪的华夏大地,多灾多难吗,地处大西北的陕西更是天灾人祸不断,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光绪元年(1875年),35岁的焦云龙奉朝廷之命到米脂县任职。地处陕北的米脂县,县名寓意虽好,但却是旱情最重的地方。刚到陕西,现实给了焦云龙严峻考验。
焦云龙在山东老家时曾遭受南匪之患,深知流民之害,深以为忧。他每日必亲往一线视察灾荒情况,了解灾民生活,看到百姓垂死挣扎,心如刀绞。他在《米脂县办赈》诗中写道:“天炎似火地如烧,四野禾苗并土焦。百吁上苍无一应,徒呕心血积盈瓢。”
有人向他谏言,于城隍庙中诚心祈雨,上苍垂怜便会施以甘霖。他立刻动身前往,在庙中祈求数日,但天降雨仅一寸,对缓解旱情没有多少裨益。
求雨的同时,焦云龙忙着筹款购置赈灾物资。灾年物资奇缺,上级赈灾款迟迟未到,富户又不愿捐纳,焦云龙带头捐出600两养廉银,再聚集乡绅,讲明形势利害,强令捐款捐粮。然后组织力量设点施饭或发放粮款,同时设立育婴局,收容抚养饥民抛弃的婴儿。
朝廷赈灾款下发后,焦云龙把所筹灾银和朝廷的赈灾款购得的口粮,全部分发到灾民手中,米脂县因灾死亡人数大大减少。
光绪四年(1878年)春,米脂县严峻的旱情得到缓解时,焦云龙调任三原县。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向来商业兴盛,但经过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和光绪三年(1877年)的特大旱灾,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田园荒芜,村舍为墟,百姓伤亡过半,野狼出没为害。
履职三原,焦云龙通过消除狼患、招徕移民、抑制土地兼并、修复疏浚渠道、实行减税等措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当地百姓度过灾荒,得以休养生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陕西又遭严重旱灾,情况就像白居易诗中所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百姓赋税沉重,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官员赈济不力,饿殍载道,尸相枕藉。潼关是三省要道,周边灾民纷纷涌来,到处可见衣衫褴褛人。省府无计可施,只得再次起用善于赈灾的60岁的焦云龙。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焦云龙,由商州再回潼关厅任抚民同知。到潼关后,他一边号召富户捐款捐粮,组织人力搭建粥棚施粥,一边安排流民在附近崖头下挖窑栖身。
这时,河南、山西及陕西各地灾民涌进潼关,属吏请示处理办法。焦云龙说:“均属饥民,何分彼此!”他安排在城内金陵寺和各主要街道设立粥厂,舍饭放粮。并约法三章:米要淘净,面要下足,饭要做熟。难民每人发铜钱20文。若有贪赃枉法者,依律治罪。
此后九个月,焦云龙一面筹措粮款,应酬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络绎不绝路过潼关的钦差大吏;一面亲率臣僚放粮放钱,慰问灾民,艰难地度过了灾荒,全活百姓无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日,潼关厅灾荒过后,霍乱流行。61岁的焦云龙,因积劳致疾,加上经常接触灾民而感染瘟疫,骤逝于赈灾任上。弥留之际,他将官吏召至榻前,口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广大灾民。
焦云龙逝世的噩耗传出,潼关全境震惊,士民戴孝,如丧考妣,捶胸顿足,巷号户哭达旦。焦云龙的灵柩停于古城内华佗庙中,老百姓日夜守护祭祀,来灵前哭吊者络绎不绝,痛哭之声不断。《三原县志》记载:“三原父老闻讯,步行数百里,哭倒于灵前。”华阴、洛南等县以及邻省山西、河南邻县的百姓,也连续十多天接踵而至,到潼关厅府衙吊唁。
焦云龙从米脂赈灾开始,到潼关赈灾“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在陕为官前后27年。他勤政爱民,敢于担当,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在赈灾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是近世一位罕见的循吏。□张喜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焦云龙(1840-1901年),字雨田,山东省长山县贾黄乡丁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清泉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自幼读书勤奋,课余不辍习武。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考中进士,以知县发陕西米脂县即用。光绪元年到二十七年(1875-1901年),焦云龙历任陕西米脂、三原、安康、富平、临潼、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州知州,潼关厅抚民同知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潼关厅抚民同知任上,在救灾中“积劳成疾,卒于任所。”(《潼关县新志·官师志》)
19世纪的华夏大地,多灾多难吗,地处大西北的陕西更是天灾人祸不断,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光绪元年(1875年),35岁的焦云龙奉朝廷之命到米脂县任职。地处陕北的米脂县,县名寓意虽好,但却是旱情最重的地方。刚到陕西,现实给了焦云龙严峻考验。
焦云龙在山东老家时曾遭受南匪之患,深知流民之害,深以为忧。他每日必亲往一线视察灾荒情况,了解灾民生活,看到百姓垂死挣扎,心如刀绞。他在《米脂县办赈》诗中写道:“天炎似火地如烧,四野禾苗并土焦。百吁上苍无一应,徒呕心血积盈瓢。”
有人向他谏言,于城隍庙中诚心祈雨,上苍垂怜便会施以甘霖。他立刻动身前往,在庙中祈求数日,但天降雨仅一寸,对缓解旱情没有多少裨益。
求雨的同时,焦云龙忙着筹款购置赈灾物资。灾年物资奇缺,上级赈灾款迟迟未到,富户又不愿捐纳,焦云龙带头捐出600两养廉银,再聚集乡绅,讲明形势利害,强令捐款捐粮。然后组织力量设点施饭或发放粮款,同时设立育婴局,收容抚养饥民抛弃的婴儿。
朝廷赈灾款下发后,焦云龙把所筹灾银和朝廷的赈灾款购得的口粮,全部分发到灾民手中,米脂县因灾死亡人数大大减少。
光绪四年(1878年)春,米脂县严峻的旱情得到缓解时,焦云龙调任三原县。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向来商业兴盛,但经过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和光绪三年(1877年)的特大旱灾,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田园荒芜,村舍为墟,百姓伤亡过半,野狼出没为害。
履职三原,焦云龙通过消除狼患、招徕移民、抑制土地兼并、修复疏浚渠道、实行减税等措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当地百姓度过灾荒,得以休养生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陕西又遭严重旱灾,情况就像白居易诗中所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百姓赋税沉重,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官员赈济不力,饿殍载道,尸相枕藉。潼关是三省要道,周边灾民纷纷涌来,到处可见衣衫褴褛人。省府无计可施,只得再次起用善于赈灾的60岁的焦云龙。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焦云龙,由商州再回潼关厅任抚民同知。到潼关后,他一边号召富户捐款捐粮,组织人力搭建粥棚施粥,一边安排流民在附近崖头下挖窑栖身。
这时,河南、山西及陕西各地灾民涌进潼关,属吏请示处理办法。焦云龙说:“均属饥民,何分彼此!”他安排在城内金陵寺和各主要街道设立粥厂,舍饭放粮。并约法三章:米要淘净,面要下足,饭要做熟。难民每人发铜钱20文。若有贪赃枉法者,依律治罪。
此后九个月,焦云龙一面筹措粮款,应酬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络绎不绝路过潼关的钦差大吏;一面亲率臣僚放粮放钱,慰问灾民,艰难地度过了灾荒,全活百姓无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日,潼关厅灾荒过后,霍乱流行。61岁的焦云龙,因积劳致疾,加上经常接触灾民而感染瘟疫,骤逝于赈灾任上。弥留之际,他将官吏召至榻前,口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广大灾民。
焦云龙逝世的噩耗传出,潼关全境震惊,士民戴孝,如丧考妣,捶胸顿足,巷号户哭达旦。焦云龙的灵柩停于古城内华佗庙中,老百姓日夜守护祭祀,来灵前哭吊者络绎不绝,痛哭之声不断。《三原县志》记载:“三原父老闻讯,步行数百里,哭倒于灵前。”华阴、洛南等县以及邻省山西、河南邻县的百姓,也连续十多天接踵而至,到潼关厅府衙吊唁。
焦云龙从米脂赈灾开始,到潼关赈灾“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在陕为官前后27年。他勤政爱民,敢于担当,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在赈灾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是近世一位罕见的循吏。□张喜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