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保卫士”的十年坚守
——记陕西省良周秦汉宫遗址文管所所长刘百乾
2013年3月,刘百乾被任命为良周秦汉宫遗址文物管理所所长,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却得到了几个星期“冷战”。刘百乾心里清楚,确实让妻子为难了。良周村位置偏远,离渭南市澄城县城30多公里,地广人稀,他都40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还在看守所工作,经常值夜班,以后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但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他踏入良周村时还是大失所望:映入眼帘的是旧平房、不好开的大门、泥土院,草木到处疯长,想进办公室都过不去人……面对满院的杂乱,刘百乾苦笑道:“看来得靠自己走出一条路了。”
良周文管所负责良周遗址和良周城堡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国家级的,一个是省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物密集区约120万平方米,光是走一圈就得三个小时,用刘百乾的话说:“以前没时间锻炼身体,现在工作健身两不误。”
刘百乾到任后不久,澄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良周遗址开发旅游项目。从此,他压力陡增,工作不仅要在单位,还要没白没黑地跑上跑下,立项、规划、联络、开会、施工……办公室、卧室、厨房也慢慢变成了“三合一”,各类物品、日用品堆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记得有一次最长有两个多月没回过家,娃都说我爸感觉在外省上班。”刘百乾无奈地说。
经过两年的艰辛付出,2015年,刘百乾不辱使命,抱回了国家AAA景区牌子。借着旅游开发大好形势,刘百乾和村委会充分利用良周村地形、地貌和老旧建筑,建起了仿古建筑的旅游客服中心、小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以及规范齐全的标识系统,空置的村小学分区域改造成小型博物馆,文管所也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通过精心打造,村貌焕然一新,澄城厚重的历史积淀被广为人知,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旅游业的开展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农民收入连年增加。
2016年冬,一桩盗墓案件的破获发现了刘家洼遗址。墓地横跨鲁家河两岸,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刘百乾和看守人员转完沟东转沟西,在墓地现场进行24小时轮守巡逻,一刻都不敢懈怠。他回想当时情况:遗址刚发现那一年,条件非常艰苦,墓地看守人员住着简易房,冬天尽管生着炉子,但巡查一趟,回来半天身子都烤不热,冷风嗖嗖地从门缝往进窜。夏天风都是热的,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同事们整宿打蚊虫的声音。范围大、条件差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心理压力太大,对于墓地出土文物,他们是既喜又愁。愁的是文物都“晾”在外面,夜晚要特别操心。这一坚持就是四五年,有抱怨、有牢骚,但更多的是高兴和自豪。
为了把澄城文物保护挖掘的“盘子”做大做强,2018年,在刘百乾及各方努力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良周正式设立渭南考古基地,这下刘百乾更忙了。
任职期间,刘百乾向省、市共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完善刘家洼考古基地安防系统建设、良周社区博物馆安防系统建设和文物库房建设;建设刘家洼墓葬区大棚保护工程;完成良周城堡考古勘探、保护、维修方案编制及工程实施,组织编制《刘家洼遗址保护规划》方案。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刘百乾欣慰地说道,2018年刘家洼遗址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先后在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院进行专题展览,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院校师生纷至前来考察、学习。
十年间,良周文管所守护的5处文物单位,因为保护到位,从未发生过一起不安全事故。2022年4月刘百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的执着。用他的话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守护着对天地与传统的敬意。”□王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2013年3月,刘百乾被任命为良周秦汉宫遗址文物管理所所长,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却得到了几个星期“冷战”。刘百乾心里清楚,确实让妻子为难了。良周村位置偏远,离渭南市澄城县城30多公里,地广人稀,他都40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还在看守所工作,经常值夜班,以后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但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他踏入良周村时还是大失所望:映入眼帘的是旧平房、不好开的大门、泥土院,草木到处疯长,想进办公室都过不去人……面对满院的杂乱,刘百乾苦笑道:“看来得靠自己走出一条路了。”
良周文管所负责良周遗址和良周城堡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国家级的,一个是省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物密集区约120万平方米,光是走一圈就得三个小时,用刘百乾的话说:“以前没时间锻炼身体,现在工作健身两不误。”
刘百乾到任后不久,澄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良周遗址开发旅游项目。从此,他压力陡增,工作不仅要在单位,还要没白没黑地跑上跑下,立项、规划、联络、开会、施工……办公室、卧室、厨房也慢慢变成了“三合一”,各类物品、日用品堆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记得有一次最长有两个多月没回过家,娃都说我爸感觉在外省上班。”刘百乾无奈地说。
经过两年的艰辛付出,2015年,刘百乾不辱使命,抱回了国家AAA景区牌子。借着旅游开发大好形势,刘百乾和村委会充分利用良周村地形、地貌和老旧建筑,建起了仿古建筑的旅游客服中心、小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以及规范齐全的标识系统,空置的村小学分区域改造成小型博物馆,文管所也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通过精心打造,村貌焕然一新,澄城厚重的历史积淀被广为人知,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旅游业的开展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农民收入连年增加。
2016年冬,一桩盗墓案件的破获发现了刘家洼遗址。墓地横跨鲁家河两岸,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刘百乾和看守人员转完沟东转沟西,在墓地现场进行24小时轮守巡逻,一刻都不敢懈怠。他回想当时情况:遗址刚发现那一年,条件非常艰苦,墓地看守人员住着简易房,冬天尽管生着炉子,但巡查一趟,回来半天身子都烤不热,冷风嗖嗖地从门缝往进窜。夏天风都是热的,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同事们整宿打蚊虫的声音。范围大、条件差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心理压力太大,对于墓地出土文物,他们是既喜又愁。愁的是文物都“晾”在外面,夜晚要特别操心。这一坚持就是四五年,有抱怨、有牢骚,但更多的是高兴和自豪。
为了把澄城文物保护挖掘的“盘子”做大做强,2018年,在刘百乾及各方努力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良周正式设立渭南考古基地,这下刘百乾更忙了。
任职期间,刘百乾向省、市共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完善刘家洼考古基地安防系统建设、良周社区博物馆安防系统建设和文物库房建设;建设刘家洼墓葬区大棚保护工程;完成良周城堡考古勘探、保护、维修方案编制及工程实施,组织编制《刘家洼遗址保护规划》方案。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刘百乾欣慰地说道,2018年刘家洼遗址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先后在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院进行专题展览,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院校师生纷至前来考察、学习。
十年间,良周文管所守护的5处文物单位,因为保护到位,从未发生过一起不安全事故。2022年4月刘百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的执着。用他的话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守护着对天地与传统的敬意。”□王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