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21期:第04版 读书

小人物的大情怀

——读王海先生长篇小说《回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看罢王海先生长篇小说《回家》后,惴惴不安、思绪不静。这部小说没有一个大人物,没有一位名声显赫、身居要位的名人,不管是豆花、豆芽、豆苗,还是得福、许得、老韩、王得志以及姬天、子衿、李强、李奇、李又奇、陈进财、陈娅等一干人物,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尽管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心中却根植着家国情怀,充满着对“家”的渴望。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的愿望——回家。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在看到一群小人物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家”时,突然想起韩愈的这句诗来。家在一个人心中的位置是何等耀眼、举足轻重。韩愈因《谏迎佛骨表》被罢免,满心的愤懑、忧伤之情难以言表,在只身到了秦岭蓝关之时,唯有大雪封山、满目苍凉、道路崎岖的景象。妻儿没有跟上,左顾右盼,唯有一人而已。此时,思亲之情让韩愈想到了“家”,短短的诗句抒发了对亲人的想念、对家的渴望。

多少次我扪心自问:家为何物?自从20多岁离开家,至今已有30多年了。年轻时历时、历事较少,对家的感觉不是很清晰,等到快60岁了,对家的概念才逐渐清晰明朗了,也懂得了“落叶归根”的含义。深知父母在家就在,生养自己的地方就是家的道理。活着,家是心的归宿;死后,家是灵魂的寄托。

豆花、豆芽、姬天、李强、李奇等人原来都是五陵原上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迁,象征着“家”的房屋被拆迁,他们在大环境、大制度、大举措下,成了“无家可归”的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的魂。失地后农民的出路在哪里?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头脑的如豆花、姬天、李奇、豆芽等人为了生存,更为了寻找到“家”而走出农村,来到古城咸阳、西安,为自己、为妻儿老小寻找“家”的位置。于是,豆花创办了秦人居旅店(宾馆),豆芽创办了明天保洁公司,姬天创办了大秦公司,李奇创办莽原公司。这些公司的创办,既有个人为了体现自己能力的一面,也有为了谋求新生的一面,还有着他们内心潜意识寻找“家”的迫切愿望。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离开了故土,怀着“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的离别之苦,但内心深处依然滋长着“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的远大抱负。

他们创业艰辛,但相比较子衿来说,其辛苦和付出远远不可相提并论。子衿年轻时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对家的概念很模糊。于是,他离家远赴广州,后来又跨出国门,出走缅甸,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风风雨雨30年,老了才懂家的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30多年后,子衿回到了的故乡。可是,回来之后,家没有了,皂角树不见了,涝池不见了,唯有那盘延续百年的石碾盘在乡亲们的坚持下作为“古董”保留下来了,这可能是家留给子衿唯一的乡愁吧。

当他要进入原来自己的“家”、目前属于一家公司的大门时,却被保安无情拦住了,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子衿回国的行为来看,不仅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更有骨子里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和一生没有泯灭的家国情怀。他回家后,住不惯高楼大厦,便在承包地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接地气的“小家”,从父亲的棺木中刨出粮种、菜种,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属于自己希望的种子,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经过几年的耕耘,种子开花、结果,再开花、再结果,最后堆满粮仓。生,他是咸阳塬上的人;死,他是咸阳塬上的鬼。生的时候,是父母给他的心找到了安放之处;死的时候,又自己给灵魂找到了寄托之地。这就是一个漂泊海外30多年游子的“家”。在家的大地上,根植着乡愁,吟诵着乡音,洋溢着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豆花、豆芽从故乡中来,对故乡有着深厚情感,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有着血浓于水的热爱,当他们一个个在城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后,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朝夕相处、仍为生计疲于奔命且在城市无家可归的乡党们,于是,明天保洁公司聘请他们,让他们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李奇从农村来,在城市发展很好,企业运转良好,但当他听说豆花喜欢四合院时,便将蒸蒸日上的企业交给儿子李又奇打理,自己在农村建造了属于他们的“家”——四合院,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是一种幸福,一种“回家”的踏实感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韩信面馆的老韩、萧何商店的王得志,虽然思想中存留着“小市民”意识,但他们也有过自己的“家”。他们的家虽然破碎了,但对家都有着不同见解。老韩的诚实如同秦人的面一样,质朴、厚道、耐嚼,深得豆花等人喜欢。王得志的奸诈狡猾、放荡不羁,陷害他人的把戏令人厌恶不齿,却也具有热情助人的一面。所以,韩信面馆、萧何商店、秦人居宾馆的主人之间,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他们三人之间的情感暧昧纠葛,让故事更有复杂性、趣味性和生活延展性。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对于秦人居宾馆的得福来说是一生孜孜追求的奢望,也是得福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求。小说中的老韩是个悲哀的人物,他暗恋豆花,可以为豆花端面送菜,为豆花被人嫁祸误解,却因为“正人君子”的个性与豆花错失良机,十多年的情感犹如渭河之水付诸东流。相比老韩,得福的命运更显悲凉。从小说第一句“咸阳湖的人都知道杨豆花和魏得福有麻达呢”开始,到小说的结尾“十多年来,得福还是那个得福,还是那个最初进入秦人居旅店时候打工的得福”,他在秦人居打工十余载,和豆花在旅店里寡居十多年,却干干净净如咸阳湖清澈见底的湖水,没有一点男女私情。十多年来,他渴望娶妻生子,却没有攒下娶妻的彩礼钱,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营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冯骥才说:“作家必须探索真理,勇于回答迫切的社会问题,代言于人民。”从《回家》来看,王海尽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这部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一群进城的小人物,但这些人物栩栩如生、生动感人。这可能与作者生活的现实社会、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联性。作者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点滴,揭露出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征地拆迁、安置上楼、土地闲置、农民进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民华丽转身后对新希望的憧憬。但是,其背后所隐藏的不安定因素,尽管目前没有完全显现,但隐秘的矛盾必将爆发,这就是作者对世人的警示,引导我们拷问自己:该不该拆迁?如何拆迁?如何安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根在何处?心在何方?心灵栖息、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到底在哪里?以及灵魂如何安放等现实问题。

一群失地农民和海外游子都在思考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这恰恰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杜芳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