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21期:第04版 读书

藏书的命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期间购买了两千元左右的书籍。那个时候上的中文系,喜欢文学,就有了这样的举动。

当时的两千元是很值钱的,是农民父母省吃俭用给的钱,这让我时隔三十多年后,仍感觉不是滋味。

自从我走向社会,这些书已经远离我,基本没有再发挥过作用。因为我的工作已经完全转向了经济,兴趣点有所变化。同时,我已经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上班,携带也不方便了。这些书有的被熟人拿走,有的因为我兴趣完全转移,连再看一眼的兴致也没有。

我也非常惊叹自我,人的兴趣怎么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怎么变得这么彻底呢?这说来也简单,因为当年在学校里不面临生存问题,所以书籍的种类只是照顾了当时的兴趣所需,根本也不可能料及长远。完全走向社会后,才知道这些书基本和自己的饭碗隔得太远,就这样,这些书籍于我而言,基本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我的藏书的命运,让我想起我们村里上世纪一位去世的张姓老先生藏书的命运。他去世后,有一部分藏书被一同安葬。据说是他生前的安排。五十年来,我一直理解不了老先生的这种生前意愿,现在我慢慢想开了。因为在老先生看来,即使是几十本书,留给后人也没有价值了。后人没有兴趣阅读这些书,与其火烧或者扔掉,倒不如随他一同安葬,伴他灵魂而已,不枉自己生前爱书一场。

五十年来,我总是感觉老先生的心似乎有些硬。近期,看了一位学人采访国内知名藏书家谈及个人藏书最终的命运:大多悲剧居多。生前能来得及捐图书馆、捐赠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毕竟是少数人、少量藏书,更多的后人没有这样对等的学识、兴趣来利用、珍藏这些书籍,时间长了,这些书籍就基本没有什么好命运了,甚至更多被当作废书处理也是常态。惊讶吗?叹息吗?可以惊叹,但没有任何用的。这就是藏书的命运。

怎么评价这种现象?我想面对这种生死命题实在不好评价,但有一点也许可以说清楚:当藏书主人临终时,应该对这些藏书的出路有个合理的、科学的安排,给确实需要的单位或个人。否则,悲剧是避免不了的。

不过,我倒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些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在生前不安排好这个事呢?是来不及安排?是期待自己的后人替自己安排?是自知悲剧没有必要安排?也许兼而有之。也许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书籍就是陪伴自己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王祖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