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一盏灯
——《慈苑书韵》读后感
书桌上,放着王新民老师馈赠的《慈苑书韵》,封面极雅致,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扑面而来。伴着新年的声声鞭炮,我认真读着《慈苑书韵》,不觉入了迷,并陷入沉思。
全书由“慈苑书韵”“说平论凹”“书评书话”“书友情深”“书生自道”“书市见闻”六辑组成,并配有书影插图,是一部中国当代出版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出版的生动记录,也是一部中国当代图书出版发行、阅读分享和鉴赏评论发展史的缩影。对图书编辑、校对工作和书评书话写作具有参考价值。
此书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个“书”字,将作者购书、爱书、嫁书、校书等等,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大爱、慈善、研读、文化的深刻内涵。也诠释了作者的一生宏愿——图书是我写作的持久对象和永恒主题。
“慈苑书韵”一辑中,《捐资助学我的梦》令我深为感动。作者至今未去过西安市第90中学,但是当他听说该学校缺少图书时,不但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还带头捐书捐刊,并亲自为他们校报多次赐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慈善助学。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爱的盛会》《千里书友一线牵》等等,无不彰显了他的大爱胸怀。又比如《为“西古”而呼》《救救“西古”》等文章,看着作者为“西古”奔走呼吁,撰写文章,义愤填膺地呐喊,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正直无奈和为民为国的一腔热血。
书的第二辑“说平论凹”,也是三句话不离书。说实在话,贾平凹在文坛地位令人尊敬,但也伴随着不少流言蜚语。仔细读了这一辑后,就好比揭开了贾平凹的神秘面纱,使我们看到了和平常不一样的贾平凹,也由此看见了他的随和随性。贾平凹对朋友真诚,“我嘱朋友向他索要的书,也几乎是有求必应。书的扉页上多有署名和签字。”并且,他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文中还介绍总结了贾平凹如何读书、爱读什么书,称贾平凹是“堪称读书成功的典范”。这对我们业余作者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王老师打破了生不立传的传统束缚,注意留心收集、整理各媒体有关贾平凹的报道文章,及时剪贴、汇辑,几乎一年积攒一大本子。《秦腔》出版的次年,他就将有关《秦腔》的资料整理编著,出版了长篇纪实《<秦腔>大合唱》,且一版再版。这种不落俗套的创新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写书评是一件辛苦且费时间的事。首先要仔细地阅读原著,然后认真思考,好好总结归纳,才有资格评议。王老师的书评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他用了大量时间埋头读书,认真评论,书评有导读的作用,让人有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受,看了书评,再读原著,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以很快抓住重点,能节省不少时间。
王老师在评论《每天太阳都是新的》一书中说:“范惠萍新著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在于其特有的魅力,那就是角度新、挖掘深和把握准。”言简意赅,一下抓住了书中的关键点。并且通过剖析《白馍吃出个大问号》《交粮冠军为啥不交粮》《流动不是流失》等文章,为我们解读了另类经济新闻的深层次思考。
《怀念海燕老师》一文,是王老师读薛保勤长篇诗作《青春的备忘》,受到其艺术感染,唤起他心底的共鸣,回忆起自己儿时读书的班主任海燕老师。从他的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慈爱、可爱、和善、敬业的优美形象,也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知恩感恩之心。《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从众多的丝绸之路读物中脱颖而出,作者在《跟着和谷游丝路》一文中真诚评论道:“它以其丰富性、文学性和史料性为人称道,尤为我们这些学文史的读者所喜爱。……所谓丰富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的漫长……所谓文学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我们看到了边塞诗人和历代作家遗留在丝路上的瑰丽诗作和优秀游记,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唐诗熟稔于胸,在书中随手捻来散落在丝路上的诗词歌赋,使文章摇曳多姿,锦上添花……所谓的史料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有关丝路的史料,使文章显得左右逢源,全书显得史料翔实。”评论有根有据,含义深远、语言生动准确,运用资料丰富翔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书评24篇,涉及范围很广,小说、散文、新闻、游记、书画、书词各个门类,实事求是地分析书的形式和内容,探求每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由此可见,王老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笔锋稳健具有说服力,并有惊人的文字驾驭能力。
我喜欢读长篇小说,曾长期订阅《长篇小说选刊》,读陈彦的《装台》就感觉写得真是精彩。我知道陈彦一直写剧本,没想到小说也写得这么棒。他的《主角》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让人有一种“出道即巅峰”的感觉。我曾困惑,那么多作家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获茅盾文学奖,他咋那么容易就拿到了中国文学最高奖?是运气好吗?看到了王老师在《书友情深》一辑中,娓娓而谈了《陈彦的创作经验》,才恍然大悟:陈彦是厚积薄发,几十年如一日练功不止,只是我们知道得太少。王老师写他与文朋诗友的交往,贾平凹、武复兴、京夫、和谷、丁建元、陈彦、韩鲁华、孙见喜、朱鸿等诸多文化名人在他灵动的笔下呈现,个个生动饱满,感人至深。而且,他们都是君子之交、文化之交,而非酒肉之交,透着一股清正之气,令人感佩。
全书文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起来亲切可人,开卷有益。都说“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王老师这本“说书”的著作就是在茫茫书海为我们点燃了一盏灯,照亮读者一路前行。□刘培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书桌上,放着王新民老师馈赠的《慈苑书韵》,封面极雅致,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扑面而来。伴着新年的声声鞭炮,我认真读着《慈苑书韵》,不觉入了迷,并陷入沉思。
全书由“慈苑书韵”“说平论凹”“书评书话”“书友情深”“书生自道”“书市见闻”六辑组成,并配有书影插图,是一部中国当代出版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出版的生动记录,也是一部中国当代图书出版发行、阅读分享和鉴赏评论发展史的缩影。对图书编辑、校对工作和书评书话写作具有参考价值。
此书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个“书”字,将作者购书、爱书、嫁书、校书等等,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大爱、慈善、研读、文化的深刻内涵。也诠释了作者的一生宏愿——图书是我写作的持久对象和永恒主题。
“慈苑书韵”一辑中,《捐资助学我的梦》令我深为感动。作者至今未去过西安市第90中学,但是当他听说该学校缺少图书时,不但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还带头捐书捐刊,并亲自为他们校报多次赐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慈善助学。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爱的盛会》《千里书友一线牵》等等,无不彰显了他的大爱胸怀。又比如《为“西古”而呼》《救救“西古”》等文章,看着作者为“西古”奔走呼吁,撰写文章,义愤填膺地呐喊,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正直无奈和为民为国的一腔热血。
书的第二辑“说平论凹”,也是三句话不离书。说实在话,贾平凹在文坛地位令人尊敬,但也伴随着不少流言蜚语。仔细读了这一辑后,就好比揭开了贾平凹的神秘面纱,使我们看到了和平常不一样的贾平凹,也由此看见了他的随和随性。贾平凹对朋友真诚,“我嘱朋友向他索要的书,也几乎是有求必应。书的扉页上多有署名和签字。”并且,他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文中还介绍总结了贾平凹如何读书、爱读什么书,称贾平凹是“堪称读书成功的典范”。这对我们业余作者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王老师打破了生不立传的传统束缚,注意留心收集、整理各媒体有关贾平凹的报道文章,及时剪贴、汇辑,几乎一年积攒一大本子。《秦腔》出版的次年,他就将有关《秦腔》的资料整理编著,出版了长篇纪实《<秦腔>大合唱》,且一版再版。这种不落俗套的创新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写书评是一件辛苦且费时间的事。首先要仔细地阅读原著,然后认真思考,好好总结归纳,才有资格评议。王老师的书评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他用了大量时间埋头读书,认真评论,书评有导读的作用,让人有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受,看了书评,再读原著,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以很快抓住重点,能节省不少时间。
王老师在评论《每天太阳都是新的》一书中说:“范惠萍新著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在于其特有的魅力,那就是角度新、挖掘深和把握准。”言简意赅,一下抓住了书中的关键点。并且通过剖析《白馍吃出个大问号》《交粮冠军为啥不交粮》《流动不是流失》等文章,为我们解读了另类经济新闻的深层次思考。
《怀念海燕老师》一文,是王老师读薛保勤长篇诗作《青春的备忘》,受到其艺术感染,唤起他心底的共鸣,回忆起自己儿时读书的班主任海燕老师。从他的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慈爱、可爱、和善、敬业的优美形象,也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知恩感恩之心。《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从众多的丝绸之路读物中脱颖而出,作者在《跟着和谷游丝路》一文中真诚评论道:“它以其丰富性、文学性和史料性为人称道,尤为我们这些学文史的读者所喜爱。……所谓丰富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的漫长……所谓文学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我们看到了边塞诗人和历代作家遗留在丝路上的瑰丽诗作和优秀游记,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唐诗熟稔于胸,在书中随手捻来散落在丝路上的诗词歌赋,使文章摇曳多姿,锦上添花……所谓的史料性,是指在《西出长安望葱岭》一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有关丝路的史料,使文章显得左右逢源,全书显得史料翔实。”评论有根有据,含义深远、语言生动准确,运用资料丰富翔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书评24篇,涉及范围很广,小说、散文、新闻、游记、书画、书词各个门类,实事求是地分析书的形式和内容,探求每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由此可见,王老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笔锋稳健具有说服力,并有惊人的文字驾驭能力。
我喜欢读长篇小说,曾长期订阅《长篇小说选刊》,读陈彦的《装台》就感觉写得真是精彩。我知道陈彦一直写剧本,没想到小说也写得这么棒。他的《主角》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让人有一种“出道即巅峰”的感觉。我曾困惑,那么多作家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获茅盾文学奖,他咋那么容易就拿到了中国文学最高奖?是运气好吗?看到了王老师在《书友情深》一辑中,娓娓而谈了《陈彦的创作经验》,才恍然大悟:陈彦是厚积薄发,几十年如一日练功不止,只是我们知道得太少。王老师写他与文朋诗友的交往,贾平凹、武复兴、京夫、和谷、丁建元、陈彦、韩鲁华、孙见喜、朱鸿等诸多文化名人在他灵动的笔下呈现,个个生动饱满,感人至深。而且,他们都是君子之交、文化之交,而非酒肉之交,透着一股清正之气,令人感佩。
全书文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起来亲切可人,开卷有益。都说“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王老师这本“说书”的著作就是在茫茫书海为我们点燃了一盏灯,照亮读者一路前行。□刘培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