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83期:第03版 一线

张应龙:20年植“绿”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毛乌素沙地深处的42.8万亩荒沙地,到如今林草覆盖度高达65%的一片绿洲;

从“对林业一概不懂”的治沙“门外汉”,到“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个“偶然”的承诺。但是,一个人能为信守承诺坚持多久?“守诺人”张应龙给出的答案是20年,或许更久。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回神木老家过年,在锦界镇沟掌村游玩时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聊起了家乡的生态。

“常年在全国各地出差,我看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绿水青山。”当时,神木饱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让张应龙心痛不已。他冒出一股热情,许下了一个为沟掌村治沙造林的承诺。

言出必行。2003年,张应龙出资100万元承包位于锦界镇的毛乌素沙地42.8万亩,签订70年期限。

但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初期的投入由于缺乏科学方法和系统运作并未见效,几十万元都打了水漂。抱着“为‘家里人’做点事”的朴实想法和陕北人对家乡的眷恋,张应龙辞掉高薪工作毅然返乡,决定亲自钻研亲自干,正式开始了他的治沙事业。

但沙漠的艰险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没有做好沙子流动防护,第一年造林80%到90%的苗木都未能成活,连紫穗槐这样的耐瘠植物都栽不活。次年,造林基地又遇上灾难性的大风,树苗被风沙连根拔起。

荒漠生活更是艰苦,没有路,没有电,还要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晚上在沙漠里听见外面风一吹,心里就有种莫名的恐惧。”张应龙回忆。

但陕北人天生有一种倔强,张应龙变卖了剩余的资产,“倾家荡产”投入治沙事业。“哪怕是‘自取灭亡’,我觉得我也是信守了承诺。”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全民生态意识逐步提升,张应龙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信心:坚守承诺除了一腔热血,还要讲究科学方法,要广泛动员各界力量。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的成立让张应龙的治沙事业走上正轨。2005年开始,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动植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省级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在张应龙和治沙人的努力下,基地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如今,张应龙依旧在坚守这个让家乡变成绿水青山的承诺,并不断赋予这个承诺更多的意义。

“现在,协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生态文化,第二是生态科研,第三是生态示范,第四是生态惠民。”张应龙说。

近年来,张应龙还主持承担科技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惠民工程项目,完成国家林草局、粮食局与省科技厅等项目,主持起草国家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综合体),编辑出版多本专著,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

如今,基地的另一个身份是针对公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科研文化培训中心”。张应龙也成了治沙文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者、践行者。

“如果你把沙漠当成恶魔,它就是恶魔;如果你善待它,它就展示美的一面,为我们带来绿色,带来食物,带来鲜花……”张应龙说。为了让绿色铺满陕北大地,他的这份承诺还将继续。□张乐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