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86期:第04版 创造

民歌盛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段育霖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个让陕北民歌爱好者如获归途的圣地。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博物馆多以陈列和展示化石、发掘遗物,或生活实物为主,以声音为载体的歌曲怎么在博物馆展示呢?不由地让人想去一睹为快。

民歌博物馆里呈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黄褐色纹理的泥土墙下的“千年老根黄土里埋”,那些从各地收集、做工各异的木夯,一排排伫立着,让人想起“哟嘿黝黑”的号子声,仿佛就是酝酿陕北民歌的根和魂,几乎每首陕北民歌中都有“哟嘿”之类的拟声词,这是歌声也是舞韵。歌声中可以打起雄壮的腰鼓,歌声中可以扭成欢快的秧歌。

在陕北大地上,没有人不会吼上两嗓子。那种信马由缰的旋律、黄河奔腾的韵味、山高沟深的唱腔、黄土扑面的语言,跌宕起伏,揪人心肺,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人们的真性情一下倾倒成歌。“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歌词直白,歌者唱得随性,听者心动害羞。“宁叫皇上乱江山,我和哥哥不能散”,这怎能不让人面红心跳?“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瞭见个村村瞭不见个人”,歌词唱出陕北的地貌特征,也是艰难人生道路的写照。“亮一亮那嗓子我定一定那个音哎,我把我那二道圪梁梁就唱上几声”,对故土的热爱是民歌永恒的话题。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陕北民歌由居住在沟沟岔岔的男女老少口中吟唱,打拼挣扎在各行各业的谋生者口中传播。每一首经典民歌都出自身处其中的相思者、爱恋者、务农者,饱蘸劳动的汗水、怀揣对生活的向往,在劳作中酝酿,在行走中吟唱,在悲伤时呐喊,在思念时呼唤。喝酒高兴时“酒瓶抱在怀,咱有那曲儿就唱出来”;小伙子见到意中人大胆表白“这位大姐你笑嘻嘻,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年轻女子对爱人的相思“家又大来炕又小,离了哥哥就像猫抓心”;赶脚的唱着“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吆哦,三盏盏的那个灯”前行;搬船的艄公唱着“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呀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来几十几条船”与风浪搏斗;天旱日酷时,百姓们唱着“龙王救万民吆,清风细雨吆救万民”祈雨调;在春节的锣鼓唢呐声中,响起“黄土地上刮春风,陕北的秧歌就闹了个红”的欢腾声。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咱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唱出了心中的郁积,唱出了心底的呐喊,也体现了陕北人豁达乐观、直爽豪迈的性格。是啊,生活有苦有甜,有哭有笑。历史的沧桑巨变,让陕北民歌充满悲壮,唱腔揪人心肺;生存环境的焦苦,让陕北民歌又充满对美好和欢乐的向往,跌宕起伏的歌声像那千回百转又化成奔腾咆哮的黄河。

穿越博物馆尽头,在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汉子们鼓点密集、步伐豪迈的腰鼓声中,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节拍舞动起来。这时一个身穿红衫子、梳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起了《三十里铺》:“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歌声婉转嘹亮,穿透时空,直击我的心灵。

当我走出民歌博物馆时,一阵冷风吹过,顿觉神清气爽。仰望蓝天上漂过的一片片白云,不由地放声歌唱:“蓝格莹莹的天上飘来一疙瘩瘩云,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响雷声(呼嗨吆),倒叫妹妹我不放心。”思念与被思念,牵挂与被牵挂,这不就是民歌经久不衰最生动、最持久的原动力所在吗?

(单位:中交二公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