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从诗里走来
□张丹华
辋川烟雨、石门汤泉;玉山并秀、灞水环青。你见过什么样的蓝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玉山,日光煦照,美玉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蓝关古道,沟通秦楚,韩愈阻雪,一腔忠愤。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辋川秋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陶醉,忘怀世事。
“终南之秀钟蓝田。”山雄、岭秀、原坦、川阔,绿海飘翠的关中平原和巍峨雄伟的秦岭怀抱之中,蓝田县古韵延绵至今,焕发新意。
灞上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人们常说“八水绕长安”,灞河便是八水之一。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为霸水,后人在“霸”字旁加上了三点水。每到阳春时节,灞河两岸柳絮纷飞,宛若雪花。文人墨客会聚灞水之畔,或赏灞柳美景、吟诗作对,或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极尽风雅。
灞河溯源,来到蓝田灞源镇青坪村,大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小盆地。古老民居在大树的掩映中,影影绰绰地透出雕刻精致的窗棂,几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忙着手中的活计,狗兀自吠几声,惊起了树上的雀儿。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李祥岐是这里的河长。他说,洪水期水流湍急,以前灞河上游一发水,下游就遭殃。这些年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生态环境成了群众的金饭碗。
环顾四周,灞河之上,秦岭层峦叠嶂、碧绣成堆。难怪青坪村吸引了不少艺术家驻足停留,还成了陕西国画院授牌的“文化艺术村落”。因为游客日渐增多,无论是灞源镇传统特产豆腐干,还是新栽种的蓝莓、香菇,都很受欢迎。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从青坪镇顺灞河一路往西,便到了白居易笔下的白鹿原一带。《水经注》有载,“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1982年,作家陈忠实从西安市区搬回老家白鹿原,专心写作而成长篇小说《白鹿原》。位于蓝田县前卫镇的白鹿原影视城,是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西安及周边省市节假日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影视城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400余万人次,来往游客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致富创业的新途径。
古道
“一本陕菜谱,半部蓝田味”
秦楚古道是秦国的“高速公路”,而贯穿蓝田全境的部分,就是诗中鼎鼎有名的蓝关古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络绎不绝的运兵、迁官、游学、经商人流经古道交织于此,孕育了丰富的餐饮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核桃、葡萄、石榴、黄瓜、大蒜等异域食材。胡人大量散居在蓝田各地,更使蓝田烹饪文化在不断吸收融合中创新发展。
蓝田县有着“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无论大饭店里还是小摊贩处,处处是美好的味觉体验。特级厨师王涛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饭店,他将油糕体积缩小为传统的一半,装在精致的小竹篮里,改良成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关中人常在职业名称后边缀一个“客”字,譬如过去给人割麦的麦客,收购西瓜的瓜客,做厨师的也叫作勺勺客。在蓝田,勺勺客很多。
早在唐宋时期,蓝田职业“行厨”就已出现。他们擅长的除了醋粉、饸饹、油糕、水晶饼等小吃外,还有葫芦鸡、莲菜炒肉片、鸡油菜心等传统民间菜式。“一本陕菜谱,半部蓝田味。”现在,蓝田勺勺客已成为蓝田特色劳务品牌。
辋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位于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峣山间的辋川,王维曾在这里半官半隐,生活多年。这里是“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是古代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将辋川的旖旎风光和淳朴风尚,灵动展现。“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在《辋川集》中,王维以辋川山庄的文杏馆、鹿柴、临湖亭等二十景入诗。
辋川二十景,今天还能否寻到踪迹?
“二十景中最难寻找,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属金屑泉。《辋川集·金屑泉》间接地提供了寻觅线索。”蓝田县王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曾不懈走访,终于在一处废弃的地下设施找到了金屑泉,至今一池碧水,清可鉴人。
近年来,蓝田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成立了王维文化研究会,基本摸清辋川文化的家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隐居辋川十余载,王维身后留下大量珍贵的遗迹以及后世纪念的石刻。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如今仅余一株古银杏巍巍挺立。在辋川镇白家坪鹿苑寺遗址,生长着一棵相传为王维手植的银杏树,树高20余米、胸围5.20米,树龄超过1300年。王维写道:“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每年秋天,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季,四周山峰层林尽染,秋意甚浓。
蓝田,一座诗里走出的小城。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历史上的风流名士无不为蓝田添上一笔,勾勒出小城独特的韵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丹华
辋川烟雨、石门汤泉;玉山并秀、灞水环青。你见过什么样的蓝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玉山,日光煦照,美玉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蓝关古道,沟通秦楚,韩愈阻雪,一腔忠愤。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辋川秋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陶醉,忘怀世事。
“终南之秀钟蓝田。”山雄、岭秀、原坦、川阔,绿海飘翠的关中平原和巍峨雄伟的秦岭怀抱之中,蓝田县古韵延绵至今,焕发新意。
灞上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人们常说“八水绕长安”,灞河便是八水之一。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为霸水,后人在“霸”字旁加上了三点水。每到阳春时节,灞河两岸柳絮纷飞,宛若雪花。文人墨客会聚灞水之畔,或赏灞柳美景、吟诗作对,或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极尽风雅。
灞河溯源,来到蓝田灞源镇青坪村,大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小盆地。古老民居在大树的掩映中,影影绰绰地透出雕刻精致的窗棂,几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忙着手中的活计,狗兀自吠几声,惊起了树上的雀儿。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李祥岐是这里的河长。他说,洪水期水流湍急,以前灞河上游一发水,下游就遭殃。这些年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生态环境成了群众的金饭碗。
环顾四周,灞河之上,秦岭层峦叠嶂、碧绣成堆。难怪青坪村吸引了不少艺术家驻足停留,还成了陕西国画院授牌的“文化艺术村落”。因为游客日渐增多,无论是灞源镇传统特产豆腐干,还是新栽种的蓝莓、香菇,都很受欢迎。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从青坪镇顺灞河一路往西,便到了白居易笔下的白鹿原一带。《水经注》有载,“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1982年,作家陈忠实从西安市区搬回老家白鹿原,专心写作而成长篇小说《白鹿原》。位于蓝田县前卫镇的白鹿原影视城,是陕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西安及周边省市节假日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影视城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400余万人次,来往游客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致富创业的新途径。
古道
“一本陕菜谱,半部蓝田味”
秦楚古道是秦国的“高速公路”,而贯穿蓝田全境的部分,就是诗中鼎鼎有名的蓝关古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络绎不绝的运兵、迁官、游学、经商人流经古道交织于此,孕育了丰富的餐饮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核桃、葡萄、石榴、黄瓜、大蒜等异域食材。胡人大量散居在蓝田各地,更使蓝田烹饪文化在不断吸收融合中创新发展。
蓝田县有着“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无论大饭店里还是小摊贩处,处处是美好的味觉体验。特级厨师王涛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饭店,他将油糕体积缩小为传统的一半,装在精致的小竹篮里,改良成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关中人常在职业名称后边缀一个“客”字,譬如过去给人割麦的麦客,收购西瓜的瓜客,做厨师的也叫作勺勺客。在蓝田,勺勺客很多。
早在唐宋时期,蓝田职业“行厨”就已出现。他们擅长的除了醋粉、饸饹、油糕、水晶饼等小吃外,还有葫芦鸡、莲菜炒肉片、鸡油菜心等传统民间菜式。“一本陕菜谱,半部蓝田味。”现在,蓝田勺勺客已成为蓝田特色劳务品牌。
辋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位于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峣山间的辋川,王维曾在这里半官半隐,生活多年。这里是“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是古代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将辋川的旖旎风光和淳朴风尚,灵动展现。“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在《辋川集》中,王维以辋川山庄的文杏馆、鹿柴、临湖亭等二十景入诗。
辋川二十景,今天还能否寻到踪迹?
“二十景中最难寻找,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属金屑泉。《辋川集·金屑泉》间接地提供了寻觅线索。”蓝田县王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曾不懈走访,终于在一处废弃的地下设施找到了金屑泉,至今一池碧水,清可鉴人。
近年来,蓝田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成立了王维文化研究会,基本摸清辋川文化的家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隐居辋川十余载,王维身后留下大量珍贵的遗迹以及后世纪念的石刻。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如今仅余一株古银杏巍巍挺立。在辋川镇白家坪鹿苑寺遗址,生长着一棵相传为王维手植的银杏树,树高20余米、胸围5.20米,树龄超过1300年。王维写道:“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每年秋天,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季,四周山峰层林尽染,秋意甚浓。
蓝田,一座诗里走出的小城。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历史上的风流名士无不为蓝田添上一笔,勾勒出小城独特的韵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