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方言话礼馍
——大馍与爵角馍
走亲戚,方言叫出门,年上出门就是到亲戚的长辈家拜年。拜年,尤其是女儿给娘家父母拜年,是要带很多礼腥的。这些礼腥中,必须带两种礼馍——大馍、爵角馍,方言叫tuōmó、juéjuémó。我们家乡方圆几十里路以内的地方,女儿到年上给父母拜年都带这两种馍。
大馍是由古代的青铜礼器圆鼎演变成的礼馍,神似一个倒扣着的圆鼎,象征好吃的。大馍是女儿专门带给父母的礼馍,其他叔伯父母不能享用。之所以叫大馍,不仅因为它“大”(tuō),而且因为它是送给大(tuō)人的礼馍。大(tuō)人,方言指自己的父母,其他的叔伯父母则为长辈。而由古代的酒器爵与角演变来的、象征好喝的爵角馍则既可带给父母,又可带给其他长辈,也可以带给平辈中的兄长和姐姐。这两种礼馍,不仅表明上下辈分的关系,也表明地位尊卑的不同。
这两种礼馍都是馍,为什么还要包油面馅呢?
在民间,油象征富裕的生活,人们把富裕的日子叫“油搋面的日子”,说谁富裕,就说那人富得流油哩。因此,女子送给父母及自己亲人的大馍、爵角馍,表达了对父母及亲人的美好祝愿,祝愿他们生活富裕,过上“油搋面”的日子,也向父母及亲人表明了自己的日子富裕。
女子结婚头一年给娘家出门,要带八个大馍(现在有的人带十个大馍)、四个爵角馍,另外还要带上肉、酒和其他食品等,父母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其他全部留下,另外再给女儿回三碟(二十四个)蒸馍(小圆馍),给女婿回赠衣物,表示对女儿家的回敬,对女婿的尊重和满意。女子婚后第二年以后给父母拜年,就带六个大馍、两个爵角馍以及其他好吃的好喝的,父母还是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再回一碟小蒸馍作为回礼。
其实,女儿婚后回娘家看望父母,不只是年上拜年,按礼俗,每年麦子成熟前,要回娘家看“麦熟”,夏收后要回娘家“看忙罢”,到了冬天,要回娘家“看冬”。这“三看”,每次带的大馍、爵角馍跟年上带的大馍、爵角馍多少都是一样的。这是女儿平时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
小小的两种礼馍,不仅表达着女儿对父母的尊崇与孝敬,还连缀着女儿和父母的亲情,甚至连缀着几代人的亲情。
我们村方圆几十里路内的女人都会蒸大馍、爵角馍。准备蒸大馍、爵角馍时,提前和好酵子,酵子发了后,先把面舀到盆里,倒上酵子,一边倒温水一边搅拌,感觉软硬合适了,两手使劲搋(方言音cāi)。把面搋好后,用清油和油面馅,接着给荐盖(现在用蒸笼)搽油,这些停当后,单等面起。
面起好后,先在案上摛(chī)上面勃(方言音pó),把面从盆里搲(wǎ)到案板上,再给面上摛些面勃,然后把面大概揉几下,分切成三四块面块。每一块面要反复揉着反复摛面勃,把这三四块面沓在一起,再切成三四块,再揉。这样一来,面既光滑又筋道,把揉好的面块摞在案边,饧上二三十分钟后,开始做大馍和爵角馍。
先从饧好的面块上切下一块,揉搓成条,再把面条揪成大小一样的面剂子。双手把面剂子丸成球形,再压成圆形厚面饦,在面饦中间腆上和好的油面馅。然后压薄,两端压成尖尾状。接着把压成的弧形边向上折起来,就成了“圆鼎”的唇沿。最后把大馍用双手揄圆,一个用面做成的倒扣着的“圆鼎”就成了。
做爵角馍和做大馍大同小异。大馍、爵角馍蒸得(děi)了,既大又白又虚泛,家里人都眉开眼笑的。到时候带着儿女去看娘家父母,其乐融融。
圆鼎,爵与角本是生活用具,在先秦时期成了“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成了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退出历史舞台后,老百姓竟仿圆鼎、爵与角蒸成了大馍、爵角馍,成了女儿专门孝敬父母及长辈的礼馍。大馍、爵角馍,不仅代表好吃的、好喝的,而且承载和传承着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中华礼仪文化。□吴清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走亲戚,方言叫出门,年上出门就是到亲戚的长辈家拜年。拜年,尤其是女儿给娘家父母拜年,是要带很多礼腥的。这些礼腥中,必须带两种礼馍——大馍、爵角馍,方言叫tuōmó、juéjuémó。我们家乡方圆几十里路以内的地方,女儿到年上给父母拜年都带这两种馍。
大馍是由古代的青铜礼器圆鼎演变成的礼馍,神似一个倒扣着的圆鼎,象征好吃的。大馍是女儿专门带给父母的礼馍,其他叔伯父母不能享用。之所以叫大馍,不仅因为它“大”(tuō),而且因为它是送给大(tuō)人的礼馍。大(tuō)人,方言指自己的父母,其他的叔伯父母则为长辈。而由古代的酒器爵与角演变来的、象征好喝的爵角馍则既可带给父母,又可带给其他长辈,也可以带给平辈中的兄长和姐姐。这两种礼馍,不仅表明上下辈分的关系,也表明地位尊卑的不同。
这两种礼馍都是馍,为什么还要包油面馅呢?
在民间,油象征富裕的生活,人们把富裕的日子叫“油搋面的日子”,说谁富裕,就说那人富得流油哩。因此,女子送给父母及自己亲人的大馍、爵角馍,表达了对父母及亲人的美好祝愿,祝愿他们生活富裕,过上“油搋面”的日子,也向父母及亲人表明了自己的日子富裕。
女子结婚头一年给娘家出门,要带八个大馍(现在有的人带十个大馍)、四个爵角馍,另外还要带上肉、酒和其他食品等,父母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其他全部留下,另外再给女儿回三碟(二十四个)蒸馍(小圆馍),给女婿回赠衣物,表示对女儿家的回敬,对女婿的尊重和满意。女子婚后第二年以后给父母拜年,就带六个大馍、两个爵角馍以及其他好吃的好喝的,父母还是给女儿剩回两个大馍,再回一碟小蒸馍作为回礼。
其实,女儿婚后回娘家看望父母,不只是年上拜年,按礼俗,每年麦子成熟前,要回娘家看“麦熟”,夏收后要回娘家“看忙罢”,到了冬天,要回娘家“看冬”。这“三看”,每次带的大馍、爵角馍跟年上带的大馍、爵角馍多少都是一样的。这是女儿平时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
小小的两种礼馍,不仅表达着女儿对父母的尊崇与孝敬,还连缀着女儿和父母的亲情,甚至连缀着几代人的亲情。
我们村方圆几十里路内的女人都会蒸大馍、爵角馍。准备蒸大馍、爵角馍时,提前和好酵子,酵子发了后,先把面舀到盆里,倒上酵子,一边倒温水一边搅拌,感觉软硬合适了,两手使劲搋(方言音cāi)。把面搋好后,用清油和油面馅,接着给荐盖(现在用蒸笼)搽油,这些停当后,单等面起。
面起好后,先在案上摛(chī)上面勃(方言音pó),把面从盆里搲(wǎ)到案板上,再给面上摛些面勃,然后把面大概揉几下,分切成三四块面块。每一块面要反复揉着反复摛面勃,把这三四块面沓在一起,再切成三四块,再揉。这样一来,面既光滑又筋道,把揉好的面块摞在案边,饧上二三十分钟后,开始做大馍和爵角馍。
先从饧好的面块上切下一块,揉搓成条,再把面条揪成大小一样的面剂子。双手把面剂子丸成球形,再压成圆形厚面饦,在面饦中间腆上和好的油面馅。然后压薄,两端压成尖尾状。接着把压成的弧形边向上折起来,就成了“圆鼎”的唇沿。最后把大馍用双手揄圆,一个用面做成的倒扣着的“圆鼎”就成了。
做爵角馍和做大馍大同小异。大馍、爵角馍蒸得(děi)了,既大又白又虚泛,家里人都眉开眼笑的。到时候带着儿女去看娘家父母,其乐融融。
圆鼎,爵与角本是生活用具,在先秦时期成了“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成了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退出历史舞台后,老百姓竟仿圆鼎、爵与角蒸成了大馍、爵角馍,成了女儿专门孝敬父母及长辈的礼馍。大馍、爵角馍,不仅代表好吃的、好喝的,而且承载和传承着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中华礼仪文化。□吴清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