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祉湖
□李亚军
从小在沣惠渠边长大,总听人说“水从山上来”,就想当然地以为,眼前水与河都是天然的。沿岸向南去秦镇,走到南张村桥就向西拐,从没向南再走过,也没想过,河的更上游是个什么样子。
去年春天陪老师去秦镇,老师说,你们这里多好,望得见南山,看得见清水。那时我已经知道“关中八惠”,就照本宣科地说,这条河是从沣河分出来的。老师说,沣河是《诗经》故里,其中很多篇章讲的都是沣河边上的事。边走边聊,到了南张村桥时,我下意识地想往西拐,老师说,到南边去看看吧!
才一脚油的工夫,我们就扎进了正在建设的仪祉湖景区。多座新桥架在河上,两边的道上铺着“红地毯”,无形中有一种进入殿堂的庄严。一路碎步,我急急走在前面,想尽量先看一些,能给老师讲点什么。
河的尽头,是两个不大不小的湖。西边的湖中有一个小洲,上面有一排大树。疏朗的树枝中有多个鸟窝,旁边静静地立着几只乌鸦。它们一起映入湖面,一起把我拉入儿时的情境。那时,沣惠渠边有很多大树,树上常有乌鸦,发出的叫声让人害怕。河里涨水时,水面会漂来大团的泡沫,还有大片的枯草。站在小学前的石桥上,感觉水涌桥动,让人目眩。有几年,河里又没了水,河底的淤泥被晒得干裂开来。生产队解散时,一些人偷伐河边的大树,一下剪去了母亲河的秀发,让它变得陌生又不堪。
老师跟了上来,问我怎么发呆了。我尴尬地笑了笑,借口说在想湖上的小乌篷船能不能载人。右手边的露天营地正在建设,白色的帐篷特别醒目。左右张望时,已经爬到了沣河大堤上。路边的桃花开得正旺,被河面吹来的山风轻抚着,抖下阵阵花香。拦水坝上,碧绿的水像绸缎一样平滑,跌落成一道由绿转白的瀑布墙,急速流向下游。淡青色的南山,披着软软的白云,悄悄照着坝上的水面,精心地打扮着自己。东边的大堤上,分水闸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小心走到跟前,看见急匆匆的水龙,争先恐后,奔流向前,带起强烈的水汽。
大坝中的水先分流进西边的湖,再循环到东边的湖,经过平衡调节和循环净化,才流进沣惠渠内,开始新的使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条河曾浇灌沿岸二十多万亩地,成为西安西郊重要的水源地。围绕着它,我们村开挖了一条进水渠,让水从高处自流到农田里;又挖了一条退水渠,雨水多时,通过水泵把多余的水抽进沣惠渠内。1976年关中多雨,大片农田浸泡在水中,村里的老太太在河边烧纸船,祈求龙王赶紧把水驱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三年少雨干旱,老太太们又糊了纸老鼠,央求它们上山取水。那个时候,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如果没有这条河,沿岸村民的生产生活会是什么样。更不知有没有人想起李仪祉——民国时期陕西最有作为的那个人。无比汗颜地说,2021年到蒲城、大荔采风之前,我也不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先生,不知道他曾为中国现代水利和陕西高等教育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
仪祉湖的建设者们有心,把中国从古到今的水利泰斗都请了出来,刻在墙上,让世人了解,也让后人凭吊。历史曾经那么远,也可以这么近。站在分水闸前,看着巧妙分流出来的沣水,被精巧地调节控制,再从容地流向田野,我忽然在想,原来我们从来都生活在先贤的惠赠中。在河源上清理出一个湖,把李仪祉老先生请出来,就是把无数个像他一样有作为的功臣们请出来,激发出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人。
一座长达千米的彩虹大桥,如一对巨龙从天而降。它串起了沣河、潏河的两河四岸,打通了仪祉湖、潏河西三角洲、沙湖乃至秦渡古镇等,让沣潏三角洲的水利、生态、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登上这座飘逸的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我则久久地望着已经失掉历史韵味的古镇。
秦镇曾是关中通向陕南古道上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些房子被挤得伸向了沣河的半空。小时候,挤在石板桥上,我经常眺望和想象着那些枕河人家。挤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总是在想那些老商铺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跟着大人从杂货市场挤到农资市场,再挤到牲畜市场、木头市场,感觉里面有我一辈子也看不完的东西。没想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个关中名镇所聚的人气,一下子散了。除了一碗凉皮,现在没人知道秦镇还有什么。愿它能借此天赐良机,重新获得生机。
从湖区走出来时,才注意到分水闸前的大白杨。再三打量,觉得它们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一批。因为守着分水闸的龙脉,侥幸保留了下来。当年,李仪祉他们栽种白杨,为的是护堤,却没想到这些参天大树与笔直的沣惠渠,一并成为他们的丰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更有创意的沣潏三角洲,将为今人呈现更多惊喜和骄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李亚军
从小在沣惠渠边长大,总听人说“水从山上来”,就想当然地以为,眼前水与河都是天然的。沿岸向南去秦镇,走到南张村桥就向西拐,从没向南再走过,也没想过,河的更上游是个什么样子。
去年春天陪老师去秦镇,老师说,你们这里多好,望得见南山,看得见清水。那时我已经知道“关中八惠”,就照本宣科地说,这条河是从沣河分出来的。老师说,沣河是《诗经》故里,其中很多篇章讲的都是沣河边上的事。边走边聊,到了南张村桥时,我下意识地想往西拐,老师说,到南边去看看吧!
才一脚油的工夫,我们就扎进了正在建设的仪祉湖景区。多座新桥架在河上,两边的道上铺着“红地毯”,无形中有一种进入殿堂的庄严。一路碎步,我急急走在前面,想尽量先看一些,能给老师讲点什么。
河的尽头,是两个不大不小的湖。西边的湖中有一个小洲,上面有一排大树。疏朗的树枝中有多个鸟窝,旁边静静地立着几只乌鸦。它们一起映入湖面,一起把我拉入儿时的情境。那时,沣惠渠边有很多大树,树上常有乌鸦,发出的叫声让人害怕。河里涨水时,水面会漂来大团的泡沫,还有大片的枯草。站在小学前的石桥上,感觉水涌桥动,让人目眩。有几年,河里又没了水,河底的淤泥被晒得干裂开来。生产队解散时,一些人偷伐河边的大树,一下剪去了母亲河的秀发,让它变得陌生又不堪。
老师跟了上来,问我怎么发呆了。我尴尬地笑了笑,借口说在想湖上的小乌篷船能不能载人。右手边的露天营地正在建设,白色的帐篷特别醒目。左右张望时,已经爬到了沣河大堤上。路边的桃花开得正旺,被河面吹来的山风轻抚着,抖下阵阵花香。拦水坝上,碧绿的水像绸缎一样平滑,跌落成一道由绿转白的瀑布墙,急速流向下游。淡青色的南山,披着软软的白云,悄悄照着坝上的水面,精心地打扮着自己。东边的大堤上,分水闸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小心走到跟前,看见急匆匆的水龙,争先恐后,奔流向前,带起强烈的水汽。
大坝中的水先分流进西边的湖,再循环到东边的湖,经过平衡调节和循环净化,才流进沣惠渠内,开始新的使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条河曾浇灌沿岸二十多万亩地,成为西安西郊重要的水源地。围绕着它,我们村开挖了一条进水渠,让水从高处自流到农田里;又挖了一条退水渠,雨水多时,通过水泵把多余的水抽进沣惠渠内。1976年关中多雨,大片农田浸泡在水中,村里的老太太在河边烧纸船,祈求龙王赶紧把水驱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三年少雨干旱,老太太们又糊了纸老鼠,央求它们上山取水。那个时候,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如果没有这条河,沿岸村民的生产生活会是什么样。更不知有没有人想起李仪祉——民国时期陕西最有作为的那个人。无比汗颜地说,2021年到蒲城、大荔采风之前,我也不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先生,不知道他曾为中国现代水利和陕西高等教育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
仪祉湖的建设者们有心,把中国从古到今的水利泰斗都请了出来,刻在墙上,让世人了解,也让后人凭吊。历史曾经那么远,也可以这么近。站在分水闸前,看着巧妙分流出来的沣水,被精巧地调节控制,再从容地流向田野,我忽然在想,原来我们从来都生活在先贤的惠赠中。在河源上清理出一个湖,把李仪祉老先生请出来,就是把无数个像他一样有作为的功臣们请出来,激发出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人。
一座长达千米的彩虹大桥,如一对巨龙从天而降。它串起了沣河、潏河的两河四岸,打通了仪祉湖、潏河西三角洲、沙湖乃至秦渡古镇等,让沣潏三角洲的水利、生态、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登上这座飘逸的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我则久久地望着已经失掉历史韵味的古镇。
秦镇曾是关中通向陕南古道上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些房子被挤得伸向了沣河的半空。小时候,挤在石板桥上,我经常眺望和想象着那些枕河人家。挤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总是在想那些老商铺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跟着大人从杂货市场挤到农资市场,再挤到牲畜市场、木头市场,感觉里面有我一辈子也看不完的东西。没想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个关中名镇所聚的人气,一下子散了。除了一碗凉皮,现在没人知道秦镇还有什么。愿它能借此天赐良机,重新获得生机。
从湖区走出来时,才注意到分水闸前的大白杨。再三打量,觉得它们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一批。因为守着分水闸的龙脉,侥幸保留了下来。当年,李仪祉他们栽种白杨,为的是护堤,却没想到这些参天大树与笔直的沣惠渠,一并成为他们的丰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更有创意的沣潏三角洲,将为今人呈现更多惊喜和骄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